AI时代艺术家的坚守与突破2025.04.02 15:27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评论(0)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院长):AI技术的迭代发展,正在重塑艺术创作的边界。作为水墨艺术的实践者,我始终认为,艺术的本质是人性光辉的投射,是民族文化基因的当代显影。当我们站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节点,更需要以清醒的认知守护艺术创作的根本价值。 在技术维度,AI确实展现出超乎想象的潜力。它能精准解析传统笔法程式,在章法构图上生成符合黄金分割的范式,甚至能模仿历代大家的笔墨特征进行创作。但艺术的终极价值从不囿于技法层面。中国绘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种天人合一的艺术观,恰是AI难以企及的境界。当我们感动于徐渭的泼墨,欣赏八大山人的孤禽,震撼于石涛的搜尽奇峰,真正触动灵魂的,是艺术家将生命体验熔铸于笔墨的精神印记。就像我在“静观八荒”系列创作中,那些混沌初开般的山水意象,实则是数十年文化思考与生命体悟的视觉凝结,这种带着体温的艺术创造,绝非算法能够复刻。 面对AI的挑战,青年艺术家尤须守护三个根本:首先是文化根脉的传承。中国书画的笔墨程式承载着千年文化密码,如书法中的屋漏痕、锥画沙,不仅是技法,更是东方哲学的物质显现。其次是原创精神的坚守。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强调“身即山川而取之”,这种直面自然的创造精神,在图像唾手可得的今天更显珍贵。最后是人文关怀的温度。艺术终究要回答“人何以为人”的命题,就像我在主题创作中那些饱含深情的笔触,传递的是艺术家对生命的敬畏与悲悯。 在这个虚实交织的时代,艺术创作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范式转换。但无论技术如何演进,中国艺术“澄怀观道”的精神内核不会改变。当我们以开放姿态拥抱技术变革时,更要守护住那些使艺术成为艺术的根本特质——对永恒的追问、对生命的礼赞、对文化基因的创造与转化。这或许正是AI时代给予艺术家最深刻的启示:科技越是发达,我们越需要返归本心,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史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