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家评论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AI时代艺术家的坚守与突破

2025.04.02 15:27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评论(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40x639

于朕(中国美术家协会数字艺术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兼任AI中心常务副主任):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重塑艺术领域。从Stable Diffusion到Deep Seek,技术将艺术创作推向“智性觉醒”的临界点。真正的危机不在于艺术家是否会被替代,而在于能否重构艺术的本体价值。艺术家必须成为人机认知系统的神经中枢——既驾驭算法逻辑,又以艺术智性为AI注入文化价值,这是AI时代艺术家的核心竞争力。AI的价值在于拓展认知维度,而非替代人类。艺术家需建立“双向驯化”思维,既利用AI突破感官局限,又通过智性引导技术进化方向。在作品《后人类·赛尔》中,自然语言模型与机械臂的实时交互系统揭示了这一逻辑。当观众与数字生命对话时,AI模型的情感调度与机械臂的物理震颤形成共生回路——AI并非单纯执行指令,而是在人类语境的刺激下不断重构其认知模型。艺术家在此过程中的核心作用,是设计“认知触发点”:通过设置开放性对话框架,引导AI在算法边界处产生“创造性失控”,从而暴露技术与人性的博弈现场。这种实践颠覆了传统的人机主从关系。艺术家不再是“命令发出者”,而是“认知生态架构师”,其智性体现在对技术潜力的预见性开发。AI生成技术的普及,将艺术原创性推向认知重构的深水区。当算法能无限复刻风格化图像时,艺术家的核心价值不再是形式的发明者,而是认知框架的设计者。原创力的本质,转向对技术逻辑的创造性干预——通过建立“非对称规则”,在算法的确定性中植入人性变量。AI时代的技术浪潮,倒逼艺术家/设计师完成认知身份的范式跃迁。首先,从“创作者”转型为“认知架构师”,其核心任务从生产视觉对象转向设计人机交互的认知协议;其次,从“技艺掌握者”进化为“技术炼金师”,通过算法污染、参数扰动等策略,在机器逻辑中培育人文基因的突变体;最终,从“个体表达者”升维为“生态构建者”,在技术理性与感性经验的碰撞地带,搭建新型艺术生态的底层操作系统。这种身份革命指向艺术智性的终极目标:建立人机共生的价值坐标系。艺术家需在数据洪流中锚定人性的罗盘,既利用AI拓展感知维度,又防止技术暴力对文化基因的侵蚀。其本质是构建双向驯化的认知闭环——人类以艺术智性牵引技术进化方向,技术以算力反哺人类认知升维。当AI将艺术生产推向效率极限,人类迎来智性的觉醒时刻。艺术的终极价值,在于构建技术与人性的认知平衡。未来的艺术家是硅基与碳基文明的摆渡人——以智性为舟楫,在算法洪流中打捞人性的碎片;以创作为熔炉,在数据荒漠中冶炼意义的晶体。当机器学会模仿已知时,人类必须成为未知的拓荒者;当技术解构一切确定时,唯有无法量化的震颤与困惑,才是照亮数字文明的精神火种。

640x445于朕 《后人类·赛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关闭
 


  • 相关画家 

  • 相关美术馆 
美术馆: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