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家评论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AI时代艺术家的坚守与突破

2025.04.02 15:27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评论(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I时代,思维与技术重新“对齐”

640x640

费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数字艺术艺委会秘书长):

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以Deep Seek为代表的大模型工具使“智能”变为了一种可调用的创造力资源。在这样的变革关口,我们不只要使用AI,更要重新思考“创造”本身。今天的艺术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作画的画家或者匠人,而是站在感知与算法交界处的“巫师”,AI则是我们召唤世界、沟通潜意识的“灵媒”。AI是人类感知的延伸,艺术家需要坚守的是灵性的位置。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图像生成不再是艺术家的专属权利,几行指令便可生成看起来不错的作品,但艺术并非图像的堆叠,而是意识的唤醒。艺术家最应坚守的,并非旧有技法的边界,而是能在技术和现实之间打开精神之门的能力,这是人类无法被取代的维度。我们需要思考:在这个一切都可被“仿造”的时代,什么是不可被复制的?在我看来,是每一个个体对时间、记忆、文化与身体的独特感知结构,这是AI无法仿制的。AI可以模拟风格,却无法生成“伤痛”;可以模仿形式,却无法拥有记忆。艺术家所承担的,正是让这些AI永远无法具备的情感深度与文化回响,透过作品传递出去。AI若作为“灵媒”,艺术家就应该成为“施咒者”,最应该突破的是创作逻辑的根本转型。面对AI技术的强势进入,我们不应只问“AI能为我做什么”,而应反问“AI的思维逻辑是否正在重构我的世界观”。AI并不只是一个新工具,而是一种新的“图像神话机制”——它在没有物理经验的前提下,生成出看似真实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是去画一幅画,而是要设计一套感知仪式,引导AI生成一种前所未有的感知现实系统。我们用意图、语境、文化密码去驱动这个庞大的模型系统,使其不仅产生图像,更唤起图像背后的经验、冲突与未知。这正是当代艺术家最应突破的:跳出线性绘画技法的桎梏,进入语义操控、系统构建、跨学科协作的“超媒介创作”状态。我们必须认识到,在AI时代,保持原创性不再是做得“比AI更好”,而是做得“只有人类才能做”。以下几点建议希望能为年轻人提供一些方向:首先,就是回到经验深处,原处从来不是“想象”,而是“经历”。AI可以生成图像,却无法经历世界。真正的原创性,来源于个体与世界碰撞后的情感沉淀与文化表达。年轻艺术家不要急于追求视觉上的新奇感或风格化,而应深入生活,体验复杂的人际、社会、自然关系,让创作变成一种对经验的反思和呈现。你感受多深,你的画就能抵达多远。其次,就是要拒绝模板化训练。AI的强大在于对既有数据的重构与组合,如果年轻艺术家过度依赖图像搜索、在线教程、风格模仿,很容易陷入“自我AI化”的陷阱。建议年轻画家在训练初期就培养“反模板意识”,多画非典型的题材、尝试不熟悉的媒介、挑战自己的直觉。最后,我想说的是,构建自己的“观念系统”:不只是画什么,而是“为什么画”。未来最宝贵的,不是画得多细致、风格多特别,而是是否有清晰的艺术主张和精神立场。

640x429费俊 《情绪剧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关闭
 


  • 相关画家 

  • 相关美术馆 
美术馆: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