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家评论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AI时代艺术家的坚守与突破

2025.04.02 15:27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评论(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640x640

邓柯(中国国家画院雕塑所所长):

面对AI技术的发展,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去谈论和思考它与生活各方面的关系问题,尤其是将其运用于艺术创作中时,人们会感叹它的神奇高效,同时审视这一技术的发展。我目前没有使用AI技术进行图像处理来融入创作。我的专业是雕塑,平常习惯用雕塑泥来进行塑造,我觉得AI离我的创作方法有些远。但我的一些朋友很感兴趣的是,可不可以用平面的图像通过AI生成立体的雕塑模型。这个技术应该是不难的,更早的时候,就可以通过照片生成3D数据了。事实上,我们在运用这些数据时,并不能让我们满意,并非它不能模拟塑造手法,生成“泥性”的语言,而是在于创作要达到的艺术性,在于作者对于它的把控。这完全颠覆了艺术创作的方法。脱离手与泥的接触,脱离手与笔、墨、纸的关系,只是去模拟一种视觉效果、视觉图像,通过AI达到对于泥塑塑造中“泥性”语言的模仿或者是笔墨语言的模仿是没有意义的。AI语言是一种新的本体,是通过计算模型而进行特定类型的自动推理,从而呈现出的图像或者模型结果。但是AI技术让我有几个方面的认识:第一,AI技术具有高效的信息整理能力。当我需要了解相关创作主题的图文信息资料时,几秒钟之内就可以反馈完成。但会有一些困扰,如信息的选择和精准度。就像大家都知道的,我需要学会怎么提出问题,在问题不断提出后,整理出答案和思考,这就能追问和加速思考方式的升级。有意思的是,艺术创作中常常还有信马由缰的创作思考,也就是艺术创作的不同切面。只能说,AI在文献资料的整理上的确非常高效。第二,反思后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创作意图。艺术创作中最珍贵的就是个性,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性格,而是生长的,是在创作实践中通过个人经历、认知、锤炼形成的个人气质、人格精神、艺术追求、审美理想、艺术才能等。很多的创作经验也许连创作者本人都不一定能明晰地认识到,AI的计算与推理结果脱离实际生活,呈现华丽、机械、简单、繁复等问题,这些生成的海量结果对于创作者而言就像一个虚拟的万象,往往遮蔽了创作初衷,真实的创作意图才是初心。第三,科技进步的浪潮势不可挡,AI在雕塑制作工序中一定能发挥其作用,尤其是在公共艺术领域。AI在海量文本中探索,形成独特语言,展现丰富新语义。在创作过程中,它助力思维不断拓展,探寻深刻洞见,但我们更需坚守创作主体,以我为主,巧妙运用AI。

640x492邓柯《路漫漫其修远兮》 200cm×80cm×120c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关闭
 


  • 相关画家 

  • 相关美术馆 
美术馆: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