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艺术家的坚守与突破2025.04.02 15:27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评论(0)
张文超(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主任、人工智能与艺术联合实验室成员): 艺术创作者可能从未像近三年来这般,在AI的热潮中陷入对原创性判断标准的迷失。这种情况始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平台(AIGC)的实践,并经由多种大语言模型的推波助澜,将艺术家的工作再次推向真空地带——正如摄影术发明之初,画家们曾经历过的那种失去目标、茫然无措的状态。当下,大众惯常认知的创作价值坐标系已被重置,而新的标尺尚未确立。在这个转型期,创作者们正各自探寻其在新坐标系中的位置,并不得不与逐渐普及的AI技术“对齐”。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迫适应,他们都在将思维方式与AI技术同步,共同探索全新的原创路径。艺术史告诉我们,这种嬗变并非首次:照相机普及后,绘画找到了更具活力的存在方式;视觉艺术进入数字技术时代后,也不断被塑造出新形态。艺术创作的原创力要素始终随着技术条件的变化而调整,而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也无可避免地受到技术环境的影响。技术变革首先重塑着我们的认知。一种经年累月磨炼的视觉风格,可能因“机器学习”而贬值,沦为可随时调用的“滤镜”;数据集(Dataset)则将数字世界的底层结构具象化,其投射的时间轴与空间维度具有无限延展性;人造航天器不仅将艺术家置于前所未有的观测位置,更将作品带入行星尺度的观察视野。人工智能既为艺术家提供了超越个体经验与认知的可能性,也迫使创作者的思维方式必须突破原有的局限性。在这种与技术的“对齐”过程中,笔者于2024年创作的太空艺术项目《90分钟的宇宙观》也延展出全新框架。该项目以卫星为支点,利用卫星环绕地球一周的飞行轨迹,构建对应地表人类宇宙观的文本数据集,并通过文本生成影片。在这个AIGC工作流中,数据集被视为环绕行星的旅行文学,卫星技术赋予了处理人类整体经验的能力,而算法平台的生成结果不仅是视觉图像,更是卫星轨迹的视觉叙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交互叙事系统。若AIGC仅止步于生成视觉结果,其原创性势必遭受质疑,但当数据与算法共同驱动思想实验和叙事系统时,我认为这便可理解为AI时代的新型原创力——这是在传统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创作。AI时代要求思维与技术重新对齐,关键在于激发创造力的全新可能,这种潜力已在多个领域显现:面对新的信息结构,我们可以探讨碎片化阅读及其潜在的数据叙事;针对新的技术系统,能够研究加密艺术等去中心化艺术模式。当代艺术家需要完成从“掌握绘画技能的材料表达者”到“精通艺术与科技跨学科创作的实践者”的转型,同时成为技术文化议题与趋势的敏锐观察者。AI时代真正需要的艺术家,应当具备理解和运用科技资源的能力,并能在思维层面引领观众进入全新的审美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