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艺术家的坚守与突破2025.04.02 15:27 来源:中国美术报 发表评论(0)
![]()
AI 闯入我们的生活并非一朝一夕,自 1956 年麦卡锡举办的达特茅斯会议起,人类对机器学习、深度学习、人工神经网络以及数据分析、数据科学的探索研究从未停歇。如今,AI 已然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手机输入法的词汇联想这一微小细节,到图像生成类软件如 Midjourney、DeepAI 等,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在艺术领域,AI 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现象。对于画家而言,AI 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不可否认,图像生成类软件作为办公生产力助手,在某些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功能。但必须明确的是,它们与真正的艺术创作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艺术创作的核心是人脑,是艺术家独特的思维方式、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当我在使用数字软件创作时,我认为这仅仅是绘画材质的一种转变。数字工具的出现,就如同从传统的纸笔转变为颜料画布一样,为艺术创作打开了新的大门。它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让我们能够突破物理材料的限制,还带来了更多的想象力和更丰富多元的艺术表达。例如,通过数字软件,我们可以轻松地实现色彩的无限变换、画面的自由拼接以及各种特效的运用,创造出传统绘画难以呈现的视觉效果。这与在 AI 软件上输入文字得到图像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艺术家主动地运用工具进行创作,融入了个人的创意和情感,而后者仅仅是算法根据输入的指令生成图像,缺乏人类艺术创作中最核心的情感共鸣和独特思考。在 AI 时代,画家的角色定位需要进行深刻的调整。画家不能再仅仅被定义为传统技法的熟练掌握者,而应成为艺术创作的引导者、思考者和探索者。在与 AI 协作创作时,画家要明确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向,利用 AI 的高效性和多样性,快速生成丰富的图像素材和创意灵感,然后凭借自己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深厚的艺术素养,对这些素材进行重新解读和加工,赋予它们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使作品真正成为画家内心世界的外在表达。在 AI 生成内容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人类画家肩负着不可替代的文化和社会使命。从文化角度来看,画家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键纽带。他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与现代艺术观念和科技手段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艺术作品。从社会层面而言,画家是人类情感的传递者和记录者。他们用画笔描绘社会现实,展现人性的美好与复杂,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促进社会的文化交流和精神文明建设。我认为画家还应积极投身于 AI 艺术的研究与探索,与科技人员携手合作,共同推动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创作出更多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艺术作品,为人类的文化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