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物车 |  充值 |  帮助 |  设为首页 |
  •  首页画家档案 杨牧青 艺术室            

       画家吧 » 杨牧青 » 杨牧青:神人共识系列之共工怒触不周山 发表回复】 【发表新评论】  

      主题:杨牧青:神人共识系列之共工怒触不周山
    云雨楼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 •   发表于2021-01-17 10:20











    杨牧青:神人共识系列之共工怒触不周山



    人类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大抵有一百零八个大穴,如同人体经络循行的七百二十个穴位一样,百会、太阳、涌泉、关元、命门、藏血、海底诸穴各有其用,且营卫衢通,相安和谐。约之,地球上一百零八个大穴,每一大穴区域必有其事的生成消亡,三十六穴上接天辰之场能,七十二穴下承地理之气脉,如同量子相互纠缠一样,从上到下的启示着人与自然必须要遵循和谐相处的健康共存法则。



    至若,昆仑山、冈仁波齐、祁连山、秦岭、安第斯山、阿尔卑斯山、阿特拉斯山等是山之脉源,黄河、长江、印度河、恒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里海、贝尔加湖、青海湖、洞庭湖、维多利亚湖、苏必利尔湖、大熊湖等是水之气源……这些都是华夏人千年不绝、万世不休的话题,非一时一日之可谈,仅略提有个印象罢了。



    在我力倡并主导的“甲骨文非卜辞说”和“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前提下,适逢辛丑岁临,就试图把这个思虑比较久的“神人共识系列”写出来,顺次也把近年来在其它文稿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文段列序出来益于阅者,星朗义彰,讫以慧者鉴。



    1、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



    2、梳理上下一百万年人类上古文化脉络,辨析世界文化文明来龙去脉,以华夏文化文明为主源,探究中华文化五万年路径,确定中华文明三万年观念,亟需改观中华文明五千年及至八千年欠妥欠准确的说法。



    3、甲骨文非卜辞说是重新认识和解读殷商甲骨文字的法门,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是了知人类上古文化文明的钥匙。



    4、文字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身份证,器物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户口簿,文献记载和器物遗存就像对历史发展录备的口供。



    5、有人类就有文化,有文化就有文明的生成消亡。人类上古的神话故事和文化传说是人类上古时期创造力和上古时代智慧性,是与现代人物质化理解与文明程度一脉相承的,不要拿几百年的工业科技文明或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的去框定古代人的文明特征。



    6、人类的文化历史是传承的,是在不断变化中产生不同的呈现。今知人类已达两百多万年之久的生活生存,在没有文字的人类依然有其文化历史,不要轻易的用“史前”去划分。人类的文化历史是连续不断的,不要盲目的用文字的诞生与否来界定人类的文明标准。没有发现不能等于上古人类就没有文化文明,不要用局限的、狭隘的、机械的思想去认知、框架人类的过去的一切啊!



    7、当今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下,对全人类的文化文明研究一定要剔除“西方文明中心论”偏见,对中华文明探源和华夏文化追根溯源务必要消除“中原中心说”偏误。



    8、生活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这个既能胡整作践也能发明创造的生命体“人”,在人的称谓未出现之前叫什么呢?



    人之前的人叫神,人即神,神即人,皇、帝、王、公、侯、子、黎、民、百姓、人民、公民、无业游民、达官贵人、乞丐走卒等只不过是对人的不同历史阶段的称谓和不同的社会阶层划分而已。



    人是人的神,神是人的神。人是人,人不是鬼,人也不是动物,不要拿禽兽类型来归属人类是动物的属性或纲目。神话就是人话,人话就是人的历史与文化的精神传承。人若鬼话连篇、阳奉阴违、佞幸姧贪就不是人了。中国的神话就是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神话就是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就是中国人百千万年以来的文化自信力量。



    古中国的“神”不是宗教化的虚构之神,是华夏先民内在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延续,是高智慧的人对神识、对神明的认识和总结,是一个从神到人的共识的问题。



    至于古代以社会风俗、文学心理和宗教需要形成的神仙之“神”不在我的论述内,也不是要研究和讨论的对象,让其“神”去过它们的“神”生活,享受它们的“仙”眷属。我们要讲实际的、现实的、具有历史文化特质和意义的“神”,要谈在这个客观的物质世界中还存在的“神识”,也不是一元二元那样的哲学定义,也不是物质与意识谁先谁后的辩证思维,是一个神人共识的命题!







    大家都知道,“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中国著名的上古神话故事,又名“共工触山”,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泥土造人、遂人钻木取火、女娲补天、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有巢筑屋、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精卫填鸟、刑天舞干戚以及黄帝战蚩尤、炎帝黄帝大战、唐尧虞舜夏禹等形成了一个体系庞大且又复杂的神话故事世界,这是华夏人历经好多代的共同记忆,是中华民族积极向上、勇于拓创、经天纬地的精神传承和文化积累。



    此间,我曾对盘古开天辟地、伏羲画卦、后羿射日、精卫填鸟、轩辕黄帝行迹、尧王行迹、大禹行迹、夏人起源等做了一些论述或片段式的讲解,可以去网上查阅。



    共工怒触不周山在一些文献见述如下:



    距今2300多年前先秦《列子·汤问》: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距今2130多年前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距今1300多年前唐代司马贞《史记·补三皇本纪》: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绝。



    从以上三家叙述来看,有相袭因承的现象,但出现了“触”的方法和目的不同:先秦是“怒触”,唐代则是“头触”;先秦是“争为帝”,唐代则是因战斗没有胜利而“怒”。



    对此重大的“共工触山事件”,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刚正不阿且凡事都想问个究竟的屈原在《天问》中“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的发问是令人深思的,不得不让人对共工触山事件要进行深究——他好好的为什么要去触山且脾气那么大?为什么不去石崖、树木、梁柱等物上怒触呢?而且还搞得“折天柱,绝地维”并导致“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的大变呢?在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件,当时的“帝”去哪里了却又不惩罚惩治他呢?



    《尚书·尧典》:讙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请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工与颛顼之战。”



    《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又“廿九年”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



    《荀子·成相篇》: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北决九河,通十二渚疏三江。



    《国语·鲁语》:共工氏之伯九有。”又说: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



    《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以上资料记述了共工是什么族群的人,是什么样的职业,是什么样的官员,管辖的区域多大,又是被怎么流放的等内容。结合前面,给我们勾勒出一个形象比较完整的共工。







    今按综论,共工与颛顼是同一时代的人,是炎帝约五世孙,祖籍是渭河流域的姜水区域(今陕西宝鸡一带,或谓清姜河,或谓岐水。)因是战败方的后裔就与监测大火星的“火正祝融”一同被降处江水居之,管理着黄河以南到长江一带的九个“伯”
    的区域(比颛顼管辖的区域小得多)。他是一位好刑杀强霸、会使用舟木战斗且脾气易怒的懂水利工程的族群首领,身上穿着像蛇形的服饰,头发是赤色的。



    由于共工先祖炎帝与黄帝大战后失败而形成的族群世代之仇才有了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触山重大事件产生,也就是当时整个的华夏族群统治权由谁来做“帝王”的问题。《补三皇本纪》“与祝融战”叙述是不准确的,这是把《山海经》中“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理解偏差了,以为共工与祝融是兄弟关系。



    共工作为官职的标称则不能看作是一个人,而是对几代共工人的统称,最早可追溯到伏羲时代,世代都是“水正”之职,掌管治理水利工程。按说,从伏羲到颛顼时代的共工,其延续也有万年之久,因出生在甘肃成纪“仇池”的伏羲氏大约是一万五千年时期的人。



    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也是传统说法的五帝之一,祖籍是渭河流域以北黄土陇原以南的姬水区域(今陕西咸阳武功县漆水一带,或谓甘肃庆阳东南葫芦河一带。)距今约4300多年或比这更早些的4800多年,在考古学年代约为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期,也是陶、玉、铜、石并用的时期。帝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管辖区域非常大,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阯,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史记·五帝本纪·颛顼》)且严格遵循黄帝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






    我们通过甲骨文、金文的文字形体结构来看,“共工”为什么名字叫“共工”而被先秦诸子记述呢?



    共字,殷商甲骨文和晚商金文,均为双手持捧一物于中之形,甲骨文为方形玉牌,表权力、信物、供上的意思。西周金文则将中间的形符变为“廿”形,又似玉尊,以表遵循、传递、尊贵的意思。廿也有念义,不仅是二十的数义。



    工,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在字形虽有所变化,金文出现“钺”形,但其均表工具义以引申出工作、监管劳工的意思至今也没有多大变化。



    由此可知“共工”之名在《管子·揆度》:……水处什工……”《左传·昭公十七年》:……故为水师而水名。”是对的,也就是上古时期“懂治理水利工程的族群首领”。
    什字按队伍理解,五人为伍,二伍为什。(《周礼
    ·官正》)水师按管理水利、水军的意思理解。(《国语·周语中》:火师监燎,水师监濯。韦昭注:水师掌水,监涤濯之事也。







    我经常讲,中国的汉字从天垂象、鸟兽迹、地成纹到以图像图纹的呈现,再从图像图纹又到殷商时期的具体的甲骨文字形成,又从甲骨文字再到今天的简体汉字,上万年以来都是具有多重的、含蓄的、幽深的、令人玄思的表意、寓意、义理功能和功用。特别在看、学、认、识、辨、读、释、写、用古文字/古图纹的时候,必须要有双脑核高速运转的思维意识,要对字形构造的零部件细思明辨,没有灵性神识的文字识、写、释等都是不得其要旨的,不能单一的、机械的、禁锢的、原地踏步的用约定成俗的法则甚至某个学术权威之论的所谓标准去对待!



    文字是从客观的物质世界中在意识的主导下由抽象到具象而产生的。华夏先祖的伏羲画卦、仓颉造字绝不是虚幻的神话,他是有文化传承的历史根据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文由心出,字由性生,不明白其中哲理者永远都是睁眼瞎子,不在于书册写了多厚、权位多高就能证明的问题。







    最关键的“不周山”又是什么样的山呢?



    按常态的、通常的认知和理解,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或有残缺的山。又有学人引据《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山海经·西山经》:“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崇岳之山。”之文,说“不周山”在甘肃境内,或宁夏、山西、新疆、青海等地,甚至还脑洞大开的给弄到了东非大裂谷、乞力马扎罗山、西亚赫尔蒙山等处,迷障多故。



    请记住,“共工怒触不周山”的“不周山”不是《山海经》所记述的不周山,也不是必须要具体到某个区域的不周山,这个一定要明白,神人共识,否则一切都是无明着相了,这也不是拿考古的实证主义能解决的!



    就此,我可以宣说: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千古之谜就是——懂治理水利工程的炎帝后裔族群首领“共工”为了与黄帝后裔族群首领“颛顼”争做帝王,争夺管辖区域,一怒之下,将黄河、渭河流域上游的数座拦河大坝给毁掉了!故“天柱折,地维绝”的一下子导致洪水泛滥成灾,天柱是观测水位的高大石柱,地维是河岸边的防护网栏,并具有测量水流的坐标参数功用。



    遥想当年,在大洪水肆意倾泻时,人们抬头望天的景象就好像天上的日月星辰都被涛涛洪水给掩遮了;遥想远古,上游堤坝决裂引发大洪水时处于下游的人是怎么样的一种困慌心理状态对待洪水的景象呢?故有“天倾西北,日月星辰移焉”抹不去的记忆。



    这个由世代掌管水正之职的“共工”而因一己之怒人为造成的重大事件是灾难性的,也就成了当时几代人都忘不掉的事情,口耳相传,典册相备。因此,也就有了从颛顼起历经唐尧、虞舜到夏初大禹治水时代直至周秦文字册典更多时得以记述保存流传至今!故也就有了“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的记述。



    华夏人从远古流传至今的神话故事和文化传说,需要在“神人共识”中还原成为实际的、现实的、具有历史文化特质和意义的状态,使其符合客观的物质世界的人类社会生活图景。神→人→神州→华夏→中华→中国→世界→人类,这是一脉相承的,追根溯源,理清脉络,走向共同!——2021115日杨牧青于北京


    本帖由画友自主发表,不代表本站和画家观点,据此产生的私下交易,画家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编辑】【引用 IP:已记录    
    发表新评论】【发表回复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 快速回复


    = 注意事项 =

    • 严禁发表有违反法律的内容文章
    • 严禁发布含有色情、病毒或者木马的链接、内容和图片
    • 本站内容仅涉及画家、美术、作品、展览等内容,禁止政治、民族性敏感话题
    • 会员们应互相尊重,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 提倡发原创帖,转载好帖,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请点击左侧图片换一张


    扫一扫 加关注
    享手机艺术数据库
    Copyright © 2008-2025  中国画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画家网 测试版(BETA 5.9), 欢迎通过邮件或论坛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站QQ群:32539669(画家群一) 112089445(画家群二) 63188168(中国美术馆联盟群)
    联系站长: flytiger   ICP备案号:鲁ICP备1020908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