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物车 |  充值 |  帮助 |  设为首页 |
  •  首页画家档案 杨牧青 艺术室            

       画家吧 » 杨牧青 » 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孔子并不姓孔之“孔”字解读 发表回复】 【发表新评论】  

      主题: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孔子并不姓孔之“孔”字解读
    云雨楼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 •   发表于2020-07-09 11:22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把周代官办教育推向社会私塾教育的创举者——孔子,其实他并不姓孔。



    从文献记载可知,孔子的列祖列宗中没有以孔为姓的,孔姓是从孔子开始的。孔子的祖先姓子,是殷商的遗民,被周王封居为宋。《孔子家语·本姓解》说:“孔子先祖本是宋国公室成员,传到孔父嘉时, 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 。”《阙里文献考·卷一》说:“孔子先祖从弗父何到孔父嘉, 五世亲尽,当别为公族,乃以字为孔氏 。”也就是说,按当时的宗法规定是取“孔父嘉”的“字”作为族群新名号。



    在古代,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主要是区别血缘关系,避免同姓结婚,不同的姓代表了不同的族群居住地域和族徽、图腾崇拜等。氏,主要是以别于姓,氏由姓出,由同一个姓的人繁衍出一个大族群。古代只有贵族才有姓和氏,出身贫寒的、底层的就没有氏,称为黎民、百姓。姓可世代相传,一般比较稳定。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后来,秦灭六国,随着王朝管理体制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与需要,权力大小、财富多少则成为衡量一个人(或一个族群)的高低贵贱,姓氏就失去了原来一些重要的意义,变成了单纯的、方便的被管理者的符号了。



    今知,孔父嘉(?-前710年)比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早了250多年,是西周春秋时期的宋国(今河南商丘)人。是宋国始祖微子启的弟弟微仲的八世孙,宋国第五任国君宋闵公的五世孙。子姓,名嘉,字孔父。孔子六世祖,官至大司马。(《周礼·夏官》有大司马,掌邦政。说明这个官衔是很高的,相当于现在的总理级别。)



    关键是“孔”字做何解释呢?当时的“子嘉”为什么以“孔父”为“字”命名呢?后来为什么又要以“孔”字别立一个族群的新名号?

    对“孔”字的本义本源解读是源于甲骨文、金文书法临习及其艺术创作和上古文化研究时读《山海经》过程中而生发的新的感悟和理解,按“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之思路解读如下:



    今查知,在已有的殷商甲骨文中还未见到“孔”字,最早的“孔”字出现在西周早期《孔作父癸鼎》铭文中,一直演变至今。中途虽有字形发生很大变化,但还是有一条线索与规律可循的,见下“孔”字图(采集于国学大师网)。



    对“孔”字的解释、解读,诸家所述虽然极其精彩和珍贵,但未能达其本义本源,实为遗憾!现通行的基本解释是“小洞,窟窿;很;量词;姓。”,兹录几例解释如下:



    一、《玉篇》:“孔,窍也,空也。”

    二、《说文解字》:“通也。从乚从子。乚,请子之候鸟也。乚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

    三、《说文解字注》:“通也……孔训通、故俗作空穴字多作孔……嘉美之也……从子。会意。康董切。按此字未见三代用韵之文。但以肉好即旁孔求之疑孔古音在三部……请子之候鸟也。月令。仲春。玄鸟至。至之日以大牢祠于高禖。天子亲往……高辛氏之世,玄鸟遗卵,娀简吞之而生契。后王以为媒官嘉祥。而立其祠焉……故古人名嘉字子孔……按孔父、字孔。故后以为氏。”

    四、《文字析义》:“金文四例,孔(三代二卷48叶,孔鼎),初文孔,从子,上小下弯形示头会气穴所在,本义为人身之气穴。人身气穴明显易见者,莫如婴儿之囟顶,故字从子而以“小下弯形”指向婴儿头部囟顶。”

    五、《字源》:指事字。郭沫若认为金文孔字下为子,上为指事符号,指示小儿头角上有孔。本义应为洞穴,窟窿义。《山海经·海外西经》:“一臂国,在其北,一臂、一目、一鼻孔。”由本义引申为空阔,深远义。《淮南子·精神》:“孔乎莫知其所终极。”由洞穴义引申为大、通达义。《老子》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作副词表程度,相当于“很”、“甚”。《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昭:明也)还作量词。用于洞穴、桥洞、窑洞、油井等。如:十七孔桥。春秋“孔”字承袭两周金文的写法,但上面的指事符号渐脱落为乙,近代亦写作“”,后统一为“孔”。

    六、《辞海》:“1、小洞;窟窿。如:笛孔;弹孔。《新五代史·前蜀世家》:“〔元膺〕能射钱中孔。”2、通;大。见“孔道”、“孔德”。3、深。《淮南子·精神训》:“孔乎莫知其所终极。”4、很;甚。《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5、孔雀的省称。《楚辞·七谏》:“鸾皇孔凤,日以远兮。”王逸注:“孔,孔雀也。”6、窑洞的量名。如:一孔土窑。7、姓。”

    ……等等字典、词典、辞书对“孔”字解释很多的,也有近似权威大论和定论的,但均不得要旨,未曾见底。特别是以婴儿头囟顶的气穴解释、解读真是望文生义、牵强附会!但《楚辞·七谏》:“鸾皇孔凤,日以远兮。”东汉王逸注:孔,孔雀也。”和清代段玉裁《说文注》:”……高辛氏之世,玄鸟遗卵,娀简吞之而生契……”这两句注解是很重要,对“孔”字的解释、解读给予了关键性的启示和佐证!



    “孔”字的本义本源就是殷商遗民的宋国族人“子嘉”对其先祖“玄鸟”的文化精神和历史传承,故造了一个“孔”字,并“字”之(命名)以“孔父”!

    “子”是商代族群的“姓”,也是图腾和族徽的表意,而这个“乚”竖弯钩是玄鸟“隹”的形体浓缩以构成寓意特别、含义幽远的指示符号,并非许慎“请子之候鸟也”误读。



    最早的金文“孔”字在“子”的头部右上加一个示意符“小弯形”,而且这个“示意符”的笔画结尾收笔处进行了特别加粗加重,以增强着重的表意功能!根据现有的资料可知,在春秋战国各王公贵族不尊周王朝法令各自造字杂乱未被大秦统一前的时期,西周及之前的古人造字,对每一点、每一划在什么位置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遵循原则的——天道、人事、地理、时空(宇宙)——以表文字之情态、情意与意象,亦可谓之“天垂象圣人则之”!








    今细究,可知甲骨文中的“子”字是有特殊用途的。通过甲骨可见的“子”字事实来看,孩子的“子”、天干地支的“子”它们是三个不同的形体构造。可惜,我们近现代百年以来许多甲骨文研究释读者没有弄明白,不知究竟,以为“子”就是那样的。



    再由此推知,如常见的什么戊子卜、甲子卜、庚寅卜中的“子”字并不是全部为了通假、借以用于天干地支的“子”啊,它其实是商代族群的高官贵族专用的一个字。如,甲子卜,可释读为在“甲”日这一天,商王庭贵族高官(子)进行一些事情的记录(卜)。这个记录(卜)过程要看是在什么情况和环境下由什么人(如甲骨文中出现的争、宾、肖+役等一百多位人)来记录的,所以“卜”字的短撇有左右、上下、高低、粗细、长短之分的!



    最后我再重复的唠叨一下:“甲骨文解读务必要跳出‘院系科班派’的学术象牙塔和圈圈,以及人为设置的一些死胡同。当然‘院科派’在甲骨学上的功劳是巨大,贡献也是巨大,我们千万不能否认否定。另外,我们又不得不思考,仓颉为什么要造字?造字的依据是什么?甲骨文字之前的图文又该如何去解读呢?后来史传帝颛顼为什么要搞“绝地天通”呢?再后来早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为什么开始对甲骨文字逐渐的要改变和抛弃呢?这些都要重新去思考和认知的!”



    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如果只有科学的脑子而没有玄灵的心识,那得到的世界就只能是一半,就是残缺不齐的,大宇宙观下的世界是浑然一体的,是物质与意识并存的世界,是阴与阳相融合的太极世界,是宏观与微观相共生的大千世界。倘若抛弃了“科学实证+玄灵思维是认知人类上古文化的基本方法”这一基础,那约之甲骨文、青铜器铭符(文、纹)、玉器文、陶文、崖画文等上古文化、古文字的释读只能是一毫米的一毫米的向前推进,或在偏离中而推进并得到不准确的结果而已!——庚子仲夏杨牧青于京华



    名称:书法

    规格:50cm x 100cm/5平尺

    款识:古今学圃长尊孔夫子,中外童声齐夸安徒生。庚子仲夏杨牧青。
    本帖由画友自主发表,不代表本站和画家观点,据此产生的私下交易,画家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编辑】【引用 IP:已记录    
    发表新评论】【发表回复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 快速回复


    = 注意事项 =

    • 严禁发表有违反法律的内容文章
    • 严禁发布含有色情、病毒或者木马的链接、内容和图片
    • 本站内容仅涉及画家、美术、作品、展览等内容,禁止政治、民族性敏感话题
    • 会员们应互相尊重,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 提倡发原创帖,转载好帖,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请点击左侧图片换一张


    扫一扫 加关注
    享手机艺术数据库
    Copyright © 2008-2025  中国画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画家网 测试版(BETA 5.9), 欢迎通过邮件或论坛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站QQ群:32539669(画家群一) 112089445(画家群二) 63188168(中国美术馆联盟群)
    联系站长: flytiger   ICP备案号:鲁ICP备1020908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