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是画家的终身大事
北宋郭熙提出画家去画山水,要画出山的“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意思是说,画家要去大山里观察、写生,画出远、近、早、晚、风、雨时候各种风景的差别。
备注:郭熙(约1000年-约1090年),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东)人。出身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熙宁元年(1068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随时听候皇帝使唤的翰林院官员的辅佐之人)。山水画师法五代宋初画家李成(919年-967年),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方法,后人称为“卷云皴”。
中国的这个写生论比西方印象派画家们把画架搬出去写生,研究大自然光的变化早了900多年。西方的印象派是从科学的光学角度去画,画的是事物表象的东西。
郭熙在《林泉高致》里说:“ 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则是把山拟人化。用理解美女的方法去理解画山水画,去把山水画活,画感人,去追求画的气质和韵味,这种人文的方法是跟西方印象派的科学研究大不一样的,也正是中国画讲神韵可贵的地方。
其实,在郭熙之前南朝东晋末年宋时的宗炳在《画山水序》(约公元430年著成)中所论尤为重要。在《画山水序》中,宗炳先结合古代圣贤爱山水的“仁智之乐”和山水是“道”的体现,总言山水之美。继而表明自己创作山水幽的缘由,接着又阐明山水画之能成立及其意义。论证了用透视法以“存形”的原理,及更进一层的“栖形感类,理入影迹”;最后以“畅神”言山水画的功能、价值,表明其所具有的精神解脱意义。
东西方写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1、中国写生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在绘画中,写生是指以实物为对象进行描绘的作画方法。写生作为一种绘画行为,远比写生概念出现得更早。
南朝宋宗炳提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即是指在绘画过程中耍以客观物象的形貌作为画面上艺术形象的来源与基础。主张画家要认真观察和描绘真实的山水,这实际就是写生的创作方法。
到了南朝的齐梁时期,随着门阀士族对艺术的垄断被打破,出现了大量生动逼真描绘日常生活的绘画作品,“写生”之风逐渐兴盛。写生的对象已不仅仅限于山水,人物也逐渐成为写生所表现的对象。“传神写照”被当作画家写生的最高理想,将“形”所表现的“神”作为写生的目的,写生超越了形的层面而进入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及至五代,“写生”一词最终出现,其在词源上的意义得以确立。《辞源》中用实例对写生做了说明:“五代前蜀藤昌佑,后蜀黄荃与子居案、宋赵昌等,均以写生著名。藤初工而无师,惟写生物。黄荃等画花,用笔极细,几乎不见墨迹,惟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赵昌于晨朝露下时倚栏看诸花,即调色彩描写,自号写生赵昌……”由此可见,中国花鸟画写生从五代至宋蔚然成风,而且成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至此,中国绘画写生概念从内容到形式已日渐完善。
2、西方写生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西方最早的写生作品产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尽管早在古希腊时期就产生了模仿论,但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主要集中在建筑和雕塑方面,并没有出现现在意义上的写生。
到了中世纪,美术经历了从古希腊时期表现真实世界到表现彼岸世界的转变,神权至上的思想成为社会意识的核心,对现实世界的表现让位于对基督教所代表的神权价值的宣扬,在绘画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符号化的象征模式,圣经所描述的经典场景成为绘画所表现的主要内容,因此中世纪也不存在写生产生所需要的社会环境。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人文主义和科学自然主义的兴起,绘画开始关注对人和自然的表现,透视学的完善使绘画真实地描绘人和自然成为可能。
文艺复兴后期艺术学院建立后,写生方式逐渐成为艺术院校教育的基础训练方式,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写生被定义为向自然学习。到了印象派画家,他们借助于当时光学和色彩学所取得的成就,将视觉所感受到的色彩和光的真实性通过写生的方式加以呈现。
综上所述,东西方的写生产生于不同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之中,中国写生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而西方的写生则受到古希腊哲学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和科学自然主义的影响,它们有着各自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