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中国现代人物画的重要代表,他是桃李满天下的艺术教育家,他也是“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在艺术创作上他大胆突破,一生为人处事却低调谦和。5月14日晚,杨之光先生在广州美院职工家属楼平静地走完了人生最后的路途,享年86岁。 杨之光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国画家,他在60余载的水墨人物画艺术实践中,创作了《一辈子第一回》《雪夜送饭》《浴日图》《难忘的岁月》《矿山新兵》《激扬文字》等铭刻着时代生活鲜明印记的水墨人物画作品。这些作品洋溢着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所特有的忠诚情感和报效热诚,不仅在当时激发了人们的革命情感,鼓舞了人们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即便在今天看来,它们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理想和超越物质主义的浪漫气质,也依然感人。 20世纪的中国水墨画艺术,是一段革故鼎新、名家迭出的创造历程,围绕着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现代性”和“民族性”问题的争论,始终交织着关于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政治与艺术、现实与想象,以及集体与个人、意义与趣味等等关系的思考。而杨之光及其一生的艺术创作,成为这一段中国艺术史一个绕不过的学术文本。 平生最忌食残羹 1949年,18岁的杨之光进入广州市立艺专西画科学习,身处中国画集体转型的大潮之中,于广东、上海、北京3地的游学经历,辗转求学中遇到了影响其一生的两位老师——高剑父、徐悲鸿,受南北传派的相继濡染。他敬重老师,但在艺术创作中却绝“不步后尘”,当有人问他是属于徐悲鸿的学院派还是高剑父的岭南画派时,他的回答是:“我只做‘杨之光派’。” “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是杨之光的座右铭。他的新画法摆脱了“素描加水墨”的生硬画风,将西画的写实主义造型观念与手法和传统水墨画的笔墨技巧很好地结合到了一起。他在“打通”与“衔接”上下了大功夫,他的新写实风格的水墨人物画,对中国绘画“重意尚写”的精神传统心领神会、情有独钟,因此他努力尝试用没骨花鸟画技法来画人物。在充分发挥笔墨线条的状物写实功能的同时,始终不忘表现线条的书法意味。这一方面得之于早年的素描、速写功力,另一方面得之于他的书法与水彩素养。如他所说:“我的水墨人物画中体现的是我综合的基础,包括造型、水彩、书法、没骨花鸟画等功底,形成了我个人的画风。”1962年创作的《浴日图》,就是他绘画综合各家所长的缩影。是年,杨之光带领学生登上172号海军旗舰体验生活。一天傍晚,杨之光在甲板上画速写,看见船尾有官兵在谈心,前面一轮红日照出两个背影,这是一幅精美的图画。于是就创作了《浴日图》。这情景是杨之光偶然所得,他曾在介绍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时说,“两个黑背影就是没骨的整体,齐白石画虾就是这样的技法。海水,是齐白石画池塘的技巧,黑的栏杆是书法中篆书的笔法。” 杨之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种成功的尝试,一直延伸到他以后的创作中。应该说,杨之光的这一融会贯通,是对徐悲鸿、蒋兆和开创的中西融合的水墨人物画法的一次有艺术史意义的推进。 作品与时代同步 对于艺术创作,杨之光有着一以贯之的明确态度。他曾不只一次地说道,“我一直关注现实题材,感情的根和艺术的触角始终扎在祖国这一片热土之上。我的作品是与时代同步的。” 1954年,杨之光四易其稿,创作了《一辈子第一回》,参加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这是杨之光进入水墨人物画领域打响的第一炮。这幅作品以精炼的笔墨刻画了一个平生第一次拿到选民证的老年妇女的喜悦心情。人物形象的真切、朴实,让人在品赏这幅画时既欣慰又辛酸。上世纪60年代他绘画了一系列深入社会一线写生所得的工农兵题材作品;70年代的《矿山新兵》《激扬文字》《红日照征途》等重要作品,成为那个时代重要的视觉载体;8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他满怀激情地描绘了一系列真切而俊美的肖像、舞蹈、风情、人文、花鸟和景色。在非典横行时,他创作了《抗非白衣战士邓练贤像》,并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为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创作了《恩师徐悲鸿》;“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升空,他创作的《朝鲜族鼓舞》与飞船共同遨游太空…… 回看杨之光所走的艺术历程,光明、乐观、健康、质朴的审美是其坚定把握的艺术理想。他曾说,“我始终追求生活中的美。所以我想应该表现乐观的,像朝阳一样的,阳光灿烂的场面,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就像《矿山新兵》的女青年一样,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矿山新兵》中,他摆脱了对于矿业工人真实工作状态的写真,而是以一种浪漫主义的姿态,表现了一个充满了青春活力与生命美感、昂扬向上而又单纯明快的矿场女工的形象。他倾注满腔热情,塑造人物的美好形象——英雄人物的胸怀和胆识,人民群众的希望与向往,即使在人生最惨淡的年代,他也从未放弃过对美的追求。杨之光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质感淋漓、浓淡相宜、随形赋色、因光造影的个性风格。他对于人类共同精神文化的艺术追求,给人以美的震撼与冲击。 当然,对于“善美”的追求也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他从未动摇过爱祖国、爱人民的赤子之心。他热心教育事业,设立“杨之光贫困生奖学金”以奖励贫困的优秀学生。相继多次将自己的上千件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机构。诚如他自己所言,“我始终热爱自己的祖国,把祖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还曾说,“我的艺术来自人民,那么我将自己的艺术成果交还给人民,这是理所当然的。” 如今,斯人已逝,杨之光将他的赤子之心交还给他深爱着的国家和人民。后人追思、追忆,在他的作品中看到“善美之光”。艺术长存,善美永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