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龙 说实话,在没见到李贡平先生的书法之前,我一直把他当作一个“官员”来看待。直至今年初夏在朋友的聚会上,见到他发在中国书法网上的几幅行书作品时,我才从心底把他当作了一个文人,以及一个书法道路上的朋友。 李贡平先生是我市高青县人,曾作为我市第二批援藏干部在西藏工作过三年。现任中共淄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淄博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淄博晚报社社长,淄博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淄博市新闻学会会长等职。在我看来,领导干部若要涉足书法创作,必须具备几个前提条件,一是要具有一颗平常心,能克服繁杂工作的惯性冲击,具有以静制动的内在定力和足够的耐性,以及恒心;二是要具有高雅脱俗的情趣,具有高超的审美眼光和艺术思维能力,以及艺术表达能力;三是要具有宽阔的人文视野、坚实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知识结构。若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仅就创作本身而言,无异于空想和奢谈,是很难进入书法门径的,更不用说成为一个书法家了。 令人钦佩的是,李贡平先生用他的作品证实了我的判断——他不仅具备这样的条件,而且在书法上进步之快,令人称奇。其实,因为平时工作较忙,事物繁杂,贡平先生很少有闲暇时间临池,故而读帖成为他学习书法的主要方式,只有晚上回到家坐到书房里,才能真正静下心来对临、背临、意临。他于书法的热情和执着,无论是他的同事、下属,还是家人、朋友,都是有目共睹的。更令人佩服的是,与众多初学书法者不同,他能在众多芜杂的碑帖资料中找到和自己兴趣相对应的范本,他知道什么是美的,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是主流和非主流的,然后潜心尽力地去临摹和消化,故而他在书法的选择上少走了许多弯路和盲目性,也足见其对书法的认识上,心明眼亮,体悟至深。在行草方面,贡平先生主要着力于“二王”、颜真卿、米芾诸家,潜心于古人,这是他创作的源泉所在。在创作前,他首先考虑的是作品的整体,力求做到书法形式和内容的完美整合。为此,他总是事先把要写的内容加以深刻领会,即侧重“读帖”,以提炼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让这种内心的情境驱使自己的笔墨运动。在创作中,他总是尽最大可能发挥线条的功能,以流畅、圆浑、富有弹性的中锋运笔为主导,辅以肘、腕、指、背乃至全身的和谐运动,努力扩大笔触的差异和变动性,将提按、轻重、粗细、行顿、刚柔、长短、断续和疾徐等矛盾化为可视的节奏,统一在自己的作品中。观其行草书作品,用笔讲究,运笔洒脱,行笔流畅,注重轻重缓急、虚实相生的变化,收笔出锋均交待分明、干净利落,结字灵活,或长或短,或方或圆,因形就势,由势贯气,气韵生动,从而使整幅作品章法布局得当,疏密有致,收放自如,洒脱劲健,别具自我风貌。诚然,从书法的更高层次看,李贡平先生的作品貌似平实,横平竖直,中规中矩,但行笔走线却很见力量,体现了作者较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和对线的把握能力。其实将作品朝平实方向去写,是一个好的追求。平实是一种境界,是力避张扬、沉着入古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当今许多书法作者难以理解深透,往往将作品向“狂”、“怪”方向看齐,结果“创造”出的作品难经推敲和品读,最终曲高和寡,高处不胜寒。因此说,李贡平先生于书法上对传统的朴实追求是当今学书者的正道,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弘扬。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李贡平的辛勤劳作赢得了丰厚回报,前几天,获悉他的作品入展全国第二届草书大展,真是可敬可贺!李贡平先生正当盛年,精力和热情都处在黄金期,只要持之以恒、不断领悟、不断积累,我相信假以时日,一定会迎来其艺术的新境界。 戊子年初秋于鲁中泉山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