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牧青说经文济世之轶事
名称:古文字书法
规格:68cmx34cm/约2平尺款识:经文济世,这需要一种大情怀和大使命。壬寅杨牧青书。
中国的文字,中国的语言,及其由文字语言形成的词汇词语,是在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生活实践下不断的创新累积,从最早的伏羲氏“一画开天”到今时中国的文字约有近十万字之多和遍布神州各民族的极其丰富且难以统计其具体有多少个新的词汇词语产生,这在万年华夏文化与文明生成过程中概莫如此。
因为我职于书法、绘画的艺术创作和文化学术研究之故,所以经常就会面对不同的景象景状临场发挥、即兴书写、灵光闪现出一些新的词汇词语,以及也会生发出一些文化学术性的论点和认知。过去,写些文词文稿可以在一些刊物上发一发,后来由于刊物的机制改革,加之互联网快速兴起,所以网络世界就成了人们及时传播与交流的载体,再没必要去那些格式条框下的刊物上去消耗时间与精力了。更好者由于网络延时存续性的优势和检索方便,所以一些资料和事例就可以随时寻证了。
有时间常听到人说,艺术、文化只不过是一个人的门面,一个人脸面,是附庸文雅的事情罢了。那何尝不反思一下呢?如果不礼敬艺术、不尊重文化,那你还有门面还有脸面吗?若没有了门面和脸面,那你还能附庸文雅吗?当然,这是个题外话,权当做一个话头去参而已。
这几十年来,我承继前贤的精神,丝毫不敢怠慢,也不断的创新累积出了经文济世、德厚承富、尘光非远、古脉今承……等许多词汇及至神话即人话、新诗词、九维思维空间、甲骨文非卜辞、古中国大昆仑……等系列性的学术观点,并且也有许多文稿见世,时时递进中以三省求新。这不,“经文济世”这个词汇词语原来是没有的,这是前多年在某一次“中捷文化交流”活动上我临场书写而生发的,后来就多讲了些,也多写了些,网络上就传开了。
今逢壬寅虎年,有南海慧者索书于我,故以“经文济世,这需要一种大情怀和大使命”为记。当然,元代明代产生过一个“经纶济世”之词,这与我的“经文济世”可能还不大一致的,至少从夙愿、发心、行止、归根上来说是如此的。譬如,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二折:“哥哥,想你学成经纶济世之策,立国安邦之谋,若列朝纲……可不强如耕种为活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其实,我之“经文济世”说,若不以真心经营文化正道之韬略,何能以去兼济天下之苍生世界呢?
追艺探古@艺术+文化+讲座+传承=活着就要动弹的使命一一华夏龙脉正兴,<杨牧青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和<甲骨文非卜辞说>都是触动中华文化心房的命题,当以尽命是也!记于水墨京津冀、水墨巴蜀、水墨华山、水墨三晋·杨牧青书画文化行暨晋陇文旅科创123+5实施计划″推进途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