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震
观众对于画家作品的欣赏,总是希望他有一种属于他特有、成熟的、独创性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格。一望而知这是某一画家的作品。但是在观众熟悉一段时间之后,又希望着画家能有突破他自己的新作问世,因为人们对艺术的要求总是有着求新的企盼。有出息的画家,正是具备此种对自己作品已有成就的跨越精神,继续前进探求的步伐。
我和倪建明相识相处的几十年间,就看着他正是一位具有此种可贵的创作品质的画家,跋涉在一条永不满足的艺术道路之上。我曾在过去评介他的几篇小文章里都称赞过他这种富有创造性的精神。因为求新不是一种轻而易举的事情。他是走在成功或失败的两可之间,对于他已经是一位誉满成功的画家来说,更是难能可贵的了。最近看到他的巨幅水印版画《新太平山水图》(是长卷式的约11.7米),更加证实了我对他的评价。
近几年来,他一直是致力于藏书票这一被称之为版画袖珍之作的制作,赢得中外专家的一致好评。而今天他创作了这样一幅堪称巨作的《新太平山水图》同样获得成功,真是小大由之得心应手。
这幅作品所表现的是借用传统原太平山水图卷的画题予以再创造的刷新,一派江南风光,种种景色,在连绵中而有变化,气势宏恢,堪称巨制。其特点,我以为是:他在这幅作品里,赋予了内涵和技法,两方面都有着传统继承和时代特色。全画山势苍茫,水波粼粼,现代城市和自然风光巧妙地连接成一个浑然整体。
倪建明在版画技法方面有独到的创造:他熟练地使用中外技法使之互补,如传统版画中的凸线和西方铜版中凹线交错使用,各具特色。又如外来铜版画中的大片灰调子,他用传统的木刻刀法,以浮雕般深浅刻法使之极富层次的变化,如烟似雾、晶莹透明。
在拓印方面,建明当年从事印刷行业的工作,这一经验的积累,经过自己的消化和创新,成为他特有的技法优势,他熟悉纸张性能及墨的渗化,阳刻和阴刻的不同的拓印方法等等,造成画面上微妙丰富的层次效果。其次他对版画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心推敲,从他自己监制专用的宣纸,以及用墨、用板的选择等等,这种求精的认真不苟,是他创作成功的又一因素。
这幅作品概括起来是对徽派版画的传承和发展,对采用外来技法的熔铸,二者协调地结合在一起,但其基本点是立足于民族的传统,正如在2004年意大利艺术周刊上的一篇评论中就说出他的此种创作趋向:“……作品是多元的,其文化定位是中国的,其文化品格和视觉特征确立了中国特色的艺术品牌。”外国评论家的这种赞誉,我以为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在这一点来,对于我们当前的艺术思潮中所泛起的那种生涩洋化的泡沫,更有其特殊的启发意义,在今天艺术多元化的格局中,作品富有自己民族的特色,恐怕仍然应该是主要的组成部分。倪建明成功的作品不是说明这样一种趋势吗?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教授 美术教育家, 安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