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画家史料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大雅宝胡同甲2号: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演进的“历史的现场”

https://www.huajia.cc  2017.10.08 07:46  来源:北京晚报 发表评论(0)
1 2 3
 

五、几十口人像是一大家子

大雅宝胡同甲2号的艺术家们在校是同事,回家是邻居。孩子们每天在一起哄闹,老人们在一块儿唠嗑,上班同行,在家谈艺,几十口人像是一大家子。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李可染可以时常征询董希文对自己作品的看法,黄永玉能够和李可染一起拜访齐白石董希文能够和王朝闻讨论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大院里的人可以看李苦禅耍大刀,听李可染拉二胡,听黄永玉弹手风琴,听常濬、邹佩珠唱京戏……就像黄永玉说的,这是一群老老小小有意思的生活。

著名画家张仃的儿子张郎郎也是在大雅宝胡同甲2号大院长大的,大院中发生的那些童年趣事令他记忆犹新。“黄叔叔(黄永玉)在李可染伯伯家的窗户下,搭起了一个葡萄架,种上了一棵葡萄藤。第一年中秋,这个葡萄架一夜之间挂满了各种大粒的葡萄,有紫红色的玫瑰香,也有碧绿的马奶子。细心的人,会看到这些葡萄和藤子之间都有细细的红线绑着。原来这是黄叔叔的一个花招儿:这些葡萄都是他自己买的,为的是请全院子的小孩儿都来参加中院儿的中秋葡萄月饼晚会。”

等孩子们吃饱喝足了,也跟着黄永玉的手风琴唱完歌了,纷纷回家睡觉,这时候,才是大人们开始娱乐的时光。“李可染伯伯不知什么时候拿出了自己的京胡,葡萄架下悠扬地飞出了紧凑的过门,这时候估计中院儿也只剩下不多的戏迷了。其他人,像我和我娘都早早躺在床上,一面轻轻地开合着手中的蒲扇,一面远远地欣赏着他们的清唱。邹佩珠阿姨喜欢反串须生,她拿手的是《搜孤救孤》,常濬先生唱的是《碰碑》……我那时已经在这些美妙的音韵中渐渐睡去了。”

“大雅宝人”没有血缘关系,却充满亲情,彼此间的称呼是:黄妈妈、李妈妈、孙大娘……每逢中秋,全院子的人在中院摆下长桌,吃着各家带来的拿手菜和从树上摘下的枣、石榴、葡萄;平日里,黄永玉会组织孩子们打着用手绢做的“大雅宝儿童团”的旗子去游动物园。“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黄叔叔家炉子上的猪肘子炖白菜,是清炖,肘子完整,白菜是整棵的,竖着用刀切成四长条……现在知道这是广东做法,但在当时实在稀奇,我常常趴在窗外,隔着玻璃,看着煤火上咕嘟咕嘟冒着热气的砂锅内白色的浓汤和软软的肘子,馋得直流口水。黄妈妈会给我们每人一条炖得烂烂的白菜,那个香!”张郎郎回忆。

在大院孩子的记忆中,李妈妈(李可染妻子)是个能制造欢乐的人,她性格豪爽,嗓音响亮,每当院子里的石榴树熟了的时候,她就会大声地张罗院子里的孩子们打下来,一盆盆地抬回家去。

从香港来的年轻教授黄永玉是大院里的一个“活宝”,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人,他总有很多稀奇的东西和新鲜的想法。一年春节,黄永玉特意身穿土家族服装,背了一个大筐,挨家给邻居们拜年,大院里笑成了一片。

那时捉蟋蟀是大雅宝的群众活动,几乎每家都参与,所以蛐蛐齐鸣也是大雅宝的一景。当年黄永玉有个讲究的澄浆缸,里面永远有一只来历不明的“大王”,不知是朋友送的还是哪个孩子“上贡”的,“大王”是全院孩子们梦想的挑战对象。

如今,这些一起长大的“大雅宝二代”也都进入耳顺之年,其中不乏名家大师以及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他们自认为带着大院生活留下的共同特点,自信、乐观、善良,还有点大大咧咧的“傻气”。

正如李小可所说,大雅宝胡同甲2号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大宅门”,那里居住的是一群与中国命运紧紧相连的艺术家。他们虽然有着各不相同的性格和研究方向,但每个人都用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铸造新中国美术的传奇,这传奇不仅是艺术的辉煌,更是他们人生的写照,如诉如泣。 张鹏

(本文所引用的文献资料和老照片由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提供)

补白:大雅宝人物志

叶浅予、戴爱莲,约1947年至1948年居住于大雅宝。叶浅予时任北平艺专教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主任、教授,1995年离世。戴爱莲于2006年离世。

李苦禅、李慧文,约1948年至1953年居住于大雅宝。李苦禅时任北平艺专教授,1951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教,于1983年离世。李慧文于2009年离世。

李可染邹佩珠,1948年搬入大雅宝,1973年搬出。李可染时任北平艺专教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1989年离世。邹佩珠曾任教于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初期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室,2015年离世。

董希文、张林英,1948年搬入大雅宝,1973年董希文去世。董希文时任北平艺专副教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林英曾任北平艺专素描课讲师,于2014年离世。

李瑞年、廖先庄,1948年搬入大雅宝,1952年搬出。李瑞年时任北平艺专教授,于1985年离世。

王朝闻、解驭珍(简平),约1949年至1952年居住于大雅宝。王朝闻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兼副教务长,于2004年离世。

韦江凡、时玉梅,1949年搬入大雅宝,1951年搬出。韦江凡1948年毕业于北平艺专并留校任教。

滑田友、刘育和,于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居住于大雅宝。滑田友任教于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教授,于1986年离世。

蔡仪,于上世纪50年代初居住于大雅宝,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后兼副教务长,于1992年离世。

范志超,上世纪50年代初居住于大雅宝,时任北平艺专和中央美术学院英语教授。

詹易元、高汉英,上世纪50至60年代居住于大雅宝。詹易元时任中央美术学院体育老师。

彦涵白炎,1950年搬入大雅宝,1953年搬出。彦涵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研室主任,于2011年离世。白炎于2016年离世。

祝大年、袁寿征,约1950年搬入大雅宝,1956年搬出。祝大年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教授,于1995年离世。

吴冠中、朱碧琴,于1951年搬入大雅宝,1953年搬出。吴冠中当时在中央美术学院预科教素描,于2010年离世。朱碧琴于2011年去世。

张仃、陈布文,1952年搬入大雅宝,1957年搬出。张仃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主任、教授,1954年兼任中国画系党支部书记,于2010年离世。陈布文于1985年离世。

程尚仁、敖纫兰,1952年至1954年居住于大雅宝。程尚仁当时在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任教,于1980年离世。

黄永玉、张梅溪,1953年搬入大雅宝,1958年搬出。黄永玉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柳维和、安惠芳,1953年至1956年居住于大雅宝。柳维和当时在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任教,于2003年离世。安惠芳于1994年离世。

袁迈、蔡以立,1953年搬入大雅宝,1956年搬出。袁迈当时在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任教,于1980年离世。

常濬、刘秀英,1954年搬入大雅宝,1973年搬出。常濬时于中央美术学院主持陈列室,于1979年离世。

孙美兰,1955年搬入大雅宝,1985年搬出。孙美兰时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丁井文、郑学文,约1955年至1958年居住于大雅宝。丁井文时任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校长,于2003年离世。

万曼、宋怀桂,上世纪50年代后期居住于大雅宝。万曼时为中央美术学院保加利亚留学生,宋怀桂为美院油画系学生。万曼于1989年离世,宋怀桂于2006年离世。

贝亚杰、李起顺,上世纪50年代后期居住于大雅宝。贝亚杰时为中央美术学院捷克留学生,李起顺为朝鲜留学生。

王曼硕、朱肖筠,1957年搬入大雅宝,1964年搬出。王曼硕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兼党总支书记、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于1985年离世。

陈沛、周宏选,1958年搬入大雅宝,1964年搬出。陈沛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陈伟生、徐领香,于上世纪60年代搬入大雅宝,并在大雅宝一直居住。陈伟生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教授美术技法理论。

李得春夫妇,上20世纪60年代居住于大雅宝。李得春时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授。

周令钊陈若菊,约1964年搬入大雅宝,1985年搬出。周令钊时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壁画系教授。陈若菊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教员,于2013年离世。

侯一民邓澍,约1985年至1990年居住于大雅宝。侯一民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曾任油画系、壁画系教授。邓澍曾任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教授。

赵大爷,于上世纪50至60年代居住于大雅宝,为大雅宝胡同甲2号大院看门。

王大娘,于上世纪50至60年代居住于大雅宝,先在董希文家、后在李可染家做保姆,于上世纪80年代去世。



1 2 3
 
  】【关闭
 


  • 相关画家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