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视机被视为阻碍思考、损害创意的不良发明,很难想象在若干年前,它是如何为那些未谙世事的孩子们打开了一个世界。
青年工笔瓷画家杨玉辉,就是在这样一种充满惊奇与欣喜的状态中“被”开启了看向外界的窗口,也开始以他的方式来记录他看到的一切。
那时候,他的“画”,只是为了观察这个世界。
杨玉辉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小乡村。匮乏的物质条件、闭塞的村居生活,能让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了解外界的,就是村里唯一的一台黑白电视机。飘着雪花的老旧电视,为他打开了一个彩色的世界。每天,下学后和同学挤着看完电视回到家,他都会用笔试着画下当天看到的画面;这种行为当时并没有特别的含义,他只是想让那精彩绚丽的画面,在脑海中、记忆里停留得再久一点。
小学时光很快过去。杨玉辉没有老师指导,也没有教材学习,就在这样简单朴素的执着中,“画”完了他六年的“日记”。画画,成了他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他观察世界的方法。
直到初二,学校的美术老师忍不住提醒这个喜欢画、也画得很好的孩子,他是可以报考美术专业的。农村的孩子根本不懂得什么叫“艺术特长生”,也不懂得具体会如何报名、考试;他只是担心,紧随着选择艺术专业而来的一大笔学费,还有那些昂贵的纸、笔、颜料。
担心家里的反对,他瞒着父母开始了学画之路。直到初三中考,邻家孩子无意中的说破,让他不得不和父母一起面对何去何从的纠结选择。最终,他的执着和理想说服了家人——父母同意让这个儿子去试一试,以自己期待的方式走出黄土地,走向外面的世界。
那段时光是艰难的,也是快乐的。杨玉辉以艺术生的身份顺利考入高中,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学习。高中几年的系统学习、无数日夜的基础训练,为他奠定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
三年的时光在画笔下、画布上瞬息即逝,转眼就到了另一个人生转折点:高考。这,也意味着他的“画以观世界”,掀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