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物车 |  充值 |  帮助 |
  •  首页 > 中国画家沙龙 > 站务公告
    上次登陆:无登陆信息 登陆IP:216.73.216.85
    等级:游客

    今日 0 贴 | 昨日 0 帖
    76607 篇帖子 | 其中 62634 篇主题 | 29628 位会员
    站务公告
      主题:金银币从小众收藏逐渐走向大众收藏
      bniki (其他)
    画工
     
    帖子:491
    精华:0
    积分:1537
    地区:广东 广州
    注册:2014-05-08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画友离线
      • 发表于2014-06-19 17:06       1#

      不知不觉,我国贵金属纪念币的发行已走过了30余个春秋,我国正式发行贵金属纪念币是从1979年开始的,第一套贵金属纪念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金币,据相关资料记载,当时的发行量定在70000套,但由于市场供远大于求,发行部门最后将实铸量减少到23000套,即使是减少了这么多的量,其市场表现依然不佳。
      说到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力十分薄弱,发行贵金属纪念币主要是为了换取外汇,因此国人很难在国内购买到自己国家发行的贵金属纪念币。而且,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也没有闲钱来参与这项收藏活动。国内的贵金属纪念币收藏几乎是一片空白。而从当时发行的贵金属纪念币基本都是销往海外,然后结合发行量来看,初次发行的几个项目在海外的市场需求也并不旺盛。
      随着中国贵金属纪念币发行种类的增加,尤其是1982年熊猫金币的发行,使得中国金银币在国际上的地位逐步提高,国际上集藏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的人群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依然是一项绝对的小众收藏项目。2000年,在经历了近20年的经验积累与市场实践之后,我国贵金属纪念币的发行终于迎来了历史性时刻,从那时起交由国家统一规范管理,主要面向国内发行,少量销往海外。这样,国人就有了在国内购买自己国家发行的贵金属纪念币的机会,但由于购买渠道较少、大众对贵金属纪念币的集藏知识了解十分有限,再加上宣传力度还不够,国内金银币市场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稳定的集藏人群尚在培育之中。
      接下来的20012002年,中国金币总公司坚持实行总量控制的精品政策,使得金银币市场稳定发展,集藏队伍不断壮大。同时,中国金币的销售渠道也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各主要城市的经销商正向各自的区域形成辐射之势,使得大众在购买渠道上更加便捷,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此期间吸引了大量的人群加人到了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的集藏队伍。
      2008年对中国金币事业是一个重要而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中国金币特许零售商机制正式启动,首批试点发展10家特许零售商,进一步规范和提升了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的销售和服务,另外,对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的防伪反假工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也在客观上为扩大贵金属纪念币的集藏人群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也正因为这些年在宣传与普及贵金属纪念币集藏方面做出的努力,在2008随后的两年中,我国贵金属纪念币市场呈现出空前火爆的行情,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正加入到金银币的集藏中来,一方面说明中国金币的品牌已深入人心,其品牌效应正逐步显现出来。另一方面说明大众对贵金属纪念币的收藏价值有了更为深入和理性的认识。
      而且,我国的熊猫金币已成为世界五大投资金币之一,屡获国际硬币设计大奖,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中国贵金属纪念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让国人更加坚定了进行贵金属纪念币收藏与投资的信心。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增加2011版熊猫金银币的发行量,而20121盎司熊猫银币的最大发行量已经达到了800万枚,较2008年的60万枚有了较大幅度的“扩容”,而且,我们还可以从一些题材的纪念币增加了其中某些规格的发行量上,明显的感受到这种“扩容”的现象。如中国熊猫金币发行30周年金银币,1/4盎司银币发行量增加到30万枚,五台山2盎司银币发行量增加到10万枚,这无疑说明了市场需求在近几年增长迅猛,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贵金属纪念币的集藏已从小众逐渐走向了大众。
      我们从中国贵金属纪念币集藏人群的演变中不难发现,贵金属纪念币正成为大众收藏的一个重要选择,随着市场对它潜在价值的逐步发掘,其未来前景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荣盛拍卖公司http://www.rs-pm.com

    IP:已记录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
     • 快速回复留言


    = 注意事项 =

  • 严禁发表有违反法律的内容文章
  • 严禁发布含有色情、病毒或者木马的链接、内容和图片
  • 本站内容仅涉及画家、美术、作品、展览等内容,禁止政治、民族性敏感话题
  • 会员们应互相尊重,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 提倡发原创帖,转载好帖,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 内 容:


    扫一扫 加关注
    享手机艺术数据库
    Copyright © 2008-2025  中国画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画家网 测试版(BETA 5.9), 欢迎通过邮件或论坛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站QQ群:32539669(画家群一) 112089445(画家群二) 63188168(中国美术馆联盟群)
    联系站长: flytiger   ICP备案号:鲁ICP备1020908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