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入选项目“何以燎原——‘山东风土人情油画’文献研究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展。
在各种艺术思潮风起云涌的20世纪80年代,山东的油画家们按捺不住创新求变的艺术激情,首先达成了要团结起来“把山东油画搞上去”的共识,并决定成立山东油画研究会(几易其名、一脉相承,“风土人情展”开展时名为“山东油画壁画学会”)。研究会中有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师,部队的专业画家,青岛、枣庄、潍坊、德州地市以及省直系统的专业人员,如赵玉琢、陈皋、曹昌武、姜宝星、杨松林、秦大虎、王笃正、路璋、曲佩林、曲志刚、张洪祥、王立志、张宏宾、张一民、李广元等前辈艺术家。
为了打响至关重要的第一炮,在多次的热烈讨论后,他们决定举办学会的首展“山东风土人情画展”。为此,有计划地展开了分六路去沂蒙、泰山、胶东、崂山、菏泽、微山湖等地写生采风,深入体验生活,搜集创作素材。之后他们分别在济南和青岛两地,举办了第一次草图观摩会和第二次草图观摩会。尤其是在青岛进行的第二次草图观摩会上,邀请到了理论家王朝闻、邵大箴、叶朗等人,对草图进行了审看、建议和指导。完成终稿后,1981年11月23日,由山东省文联、中国美协山东分会(今山东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在济南举行,华君武、张士增、曹振峰、文国璋专程出席。展览得到了艺术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先于1982年9月25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晋京展,后又赴浙江、福建、云南等国内多地举办巡展,随后在原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的组织下,开展了加拿大、奥地利、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外多地巡展。
应该说,展览是一次得到政府文化部门鼎力支持,同时又是艺术家自发自主的集体创作活动。前辈艺术家们选取了乡土主义的路子,通过表现齐鲁大地的现实生活,使得山东油画走出地域,在全国和海外产生了影响。其更具价值的核心意义在于,如白仁海、陈国力、闫平、王克举、王力克、王衍成等若干取得优异成绩的油画家,当时是以青年画家、在校学生的身份参加相关活动的。可以说,正是“风土人情展”培养、锻炼、推出了一批后备主力军,对山东油画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历史性影响。
基于此,在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和作品收藏基础上,山东美术馆特策划本次“何以燎原——‘山东风土人情油画’文献研究展”。展览分“源流汇聚”“欣荣相依”“同频共振”三个版块。
第一版块“源流汇聚”,力图清晰反应活动全貌、综合展示活动成绩。主要展出20世纪80年代“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期间的作品18幅以及丰富的文献。包括参与活动的前辈艺术家的会议记录、往来书信、品评文章、获奖证书,山东美术馆馆藏画册等文献图文资料,以及其他中青年油画家彼时参展的作品复制图片。以文本与图像两方面的材料,全景回溯这一对山东油画具有重要源流象征意义的事件始末。
第二版块“欣荣相依”,主要展出21世纪前后,山东油画家坚持“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创作指向、受到“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明确影响的作品27幅。主要从艺术家前后所体现出的一致性出发,择选与第一版块相重叠的艺术家如张洪祥、杨松林、陈国力、秦大虎、姜衍波、闫平、王克举、王玉萍、杨庆义、宋齐鸣、刘青砚、陈建华、王力克等,以及如孔新苗、迟海波、朱刚、徐青峰、马蕾、崔先进等人创作的具备“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美学面貌的同类题材作品,对比展示艺术家不同时期的艺术面貌,展现他们在各自艺术生涯中的艺术观念的变化。
第三版块“同频共振”,主要展出新时代以来,今天的山东青年油画家与“山东风土人情油画展”精神遥相呼应、一脉相承的优秀作品29幅。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