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物车 |  充值 |  帮助 |
  •  首页 > 画展信息 > 侠隐——潘汶汛作品展

    • 侠隐——潘汶汛作品展
    画展时间: 2017.04.17~2017.04.23
    美  术  馆: 关山月美术馆  A厅、B厅
    展品数量: 60 件
    主办单位: 关山月美术馆
    联系方式: 请注册并登陆后查看!
    参展画家:
    潘汶汛
        2016年前后我沉溺内典,尝读佛典《大智度论》有记:佛弟子毕陵伽婆蹉(Pilindavatsa)因宿世憍慢成习,虽已证阿罗汉,然轻慢心犹在。一日乞食至恒河边弹指曰:“小婢住莫流”, 恒水断流,过河乞食。恒河女神以此事告佛,言毕陵骂她小婢,佛即命毕陵忏谢河神,毕陵即合掌告河神:“小婢莫瞋,今忏谢汝。”大众笑之。闲读佛经至此,一字一语,具见真切,始知纵宿世修行之天人亦不免凡人习气,向者佛典述作所多,罕穷厥旨,辞源流畅,然未若此论心地开通,出劫大道的虚旷之中不失人世之趣,方可证佛家之融达;又有《五灯会元》记法融引四祖道信至庵所,绕庵唯见山中虎狼,四祖乃举两手作怖势,所谓风来波浪转,欲静水还平,佛家以为人身自无始以来即不断熏习,肉身沉重,习气隐微,与生俱生,如上所示:圣凡之间毫无造作的融于大化——我以为可以从中领略人性的深刻,正当此念尚未无碍,不意相遇潘汶汛笔下的造像,画境困思欣然相证,始相信道信所示:“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 不由无端欢喜,“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这一恍便是十来年的光景。
        记得初遇潘汶汛的人物造像是在深圳的一个展览上,读至《女伴》、《栖息》诸作,诧异于画中笔简而境逸,极尽风致,今有女子笔下专以水墨之幽邃状写之人物之清古,触目遇缘,造像泯于圣凡、男女不辨、胡汉未分,现世凡夫的影子投射于灵山神迹,云物之变幻,草木之郁蒸,斑驳交织,天人之际无法分识,惟此奇慧奇识,令识者沉浸于奇幻却不失真实的幻象中。潘汶汛善于驾驭玄趣清虚的空境,姑射云鬟,玄女冥悟,藉草抚岩,缥缈远近,有物外之思。就其画而言,神气焕发,作者似借助于天赋者多,细读之下,程法功力亦求之精粹,尤其是图式的运用、材质的更替给她的画面带来独到的艺术趣味,在图式上她一反前辈人物画的述事表意,天性通明地运用壁画图式与空间形态的演变,清逸典丽中见法致之精微,然笔酣会心之时往往又流婉于法致之外;作者尤为注重线条行云流水的意态,往往画中一段窈渺、一方藻饰,随意悠缓而风味俱在,也正是不同形态的墨线带动了造型的简练、空间的留白所致,尤其是水墨在陈纸上的迹化更增强了画中苍茫芜蔓的澄照,计白当黑地细腻抒写了因时光迁流的高华气象。读潘汶汛的作品鲜少有着眼于故事,然其人物所涵蕴的内容大多是通过以景物的渲染描绘以达其风神,当其际会,天人、云裳、春秋、草木、烟霜、湖海恍然消融,不可名状,意绵绵于空幽古碧之中,抒写其归心所处,其中如幻如真的笔下气息,悠远而清虚。
        潘汶汛人物造型方式让我想起了古人之“造像”,三国曹植《宝刀赋》:“规圆景以定环,摅神思而造象。” 中国历代造像体系均与宗法趣味并行,尤其是佛教造像术也是随佛教传入中国得以盛行,更是讲究色身融相,依经典可循。可是,潘汶汛的创作就等同于佛教造像吗?
          她对自已的笔下造像有着明言:“我的画面里有‘人’的形象。这实在是兜了圈子。我并不想画任何具体的‘人’,也不想落实到具体是谁。从前的人们开始不再满足‘窣堵波’或是神的足迹来纪念佛,从而佛的形象落进人间。世俗的神迹故事也渐渐化进了大众生活,形象跟着生活走。”显然潘汶汛对佛教造像史有深入的研究,直面她笔下的造像,很容易让人想到禅宗后期所示“不起分别想”,但值得留意的是,在当下画坛有许多画家以禅宗为奥援的艺术家,潘汶汛并没有多少强调自已的佛学修为及禅学背景,相反,其所言笔下的造像来源于小时候对“印痕”的关注:
        “一个内敛沉闷的儿童很乐意去盯着这些痕迹看。心里自动生成了各种小世界。动物、山林、石头、花草树木都可以在注视的眼光下出现,就像雕塑家凝视一块大原石慢慢地找出石头的里灵魂形象。这些形象似乎每天都在变化呢,除了自然的变化,每天不同的心情状态,不一样的想象刺激,都是想象万物的机缘。有时候树影疏浅,交错在层层蕴染上,又像极了用笔写意的墨迹,阵风吹过,痕迹散去变了一种形状。渐渐明白,对我而言,有趣的不是发现某个象形或形状,而是渐渐感悟万物变幻的随机生机与磅礴。从小我都是不善言语,沉默中观察这些延展龟裂纹路与浸润霉化变化不仅是我童年最重要的记忆,似乎更贯穿于至今的艺术道路中。童年经验无声无息地深深地扎入我后来的艺术创作。”(潘汶汛《落于万物间》)
          显然,潘汶汛的创作生发于“感悟万物变幻的随机生机与磅礴”,从“痕“到“神”,其中的感兴,就是 “兴到神来”的神思,这种“天马行空”似的运思想象,类于现代所言的灵感,潘汶汛作为一个城市成长的女艺术家,其神思却具“远、近”两个不同的面相:很“近”的世俗生活层面印记着人生旅程的悲欣,尤其都市生存环境对人天性的异化,各种复杂的因素渐次呈现让她紧张不安,也许正因如此,反者道之动,伴随着艺术家内心的本愿,潘汶汛则想着“一个更远的世界”,对于精神层面而言,挥洒于纸上的水墨等同饱含心之温凉,亦为自我放逐的悠远。自古艺术家都存在思想上的矛盾和不一致,,潘汶汛亦然,在她的画中既真诚地表达其对“远”的境界的冥想,而另一方面她并不拒绝现世万象的影响。两境迭进,相融着世相的“近”和理想中“远”,随着笔中的变幻也随心而动,水墨的不期然而然正是推动其作品偶然生成奇幻的“镜像”,造意似实如虚,是似非是之间,观者在面对潘汶汛的作品有着通觉的浮想,凡胎与圣迹之间随机返照,诉诸观感与想像,立于其中,映于其外,从而获得另一维度的意味,但恰是这样,好事者沉浸于奇幻的“镜像”袖手咨观嗟赏不已.
       发布人:flytiger CLICK:33400 

    (0人参与)



    更多... = 同城画展信息 =

    = 相关画家画展信息 =


    扫一扫 加关注
    享手机艺术数据库
    Copyright © 2008-2025  中国画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画家网 测试版(BETA 5.9), 欢迎通过邮件或论坛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站QQ群:32539669(画家群一) 112089445(画家群二) 63188168(中国美术馆联盟群)
    联系站长: flytiger   ICP备案号:鲁ICP备1020908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