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有灵犀——蓝犁水墨艺术展 |
|
画展时间: |
2013.11.09~2013.11.24 |
美 术 馆: |
湖北美术馆 |
展品数量: |
100 件 |
主办单位: |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北京蓝犁艺术馆 |
承办单位: |
武汉申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协办单位: |
中国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当代文人书画院、中国职业画家协会、湖北省美术院、海山文化艺术城 |
联系方式: |
请注册并登陆后查看! |
|
指导单位: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北京蓝犁艺术馆 协办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工作委员会、中国当代文人书画院、中国职业画家协会、湖北省美术院、海山文化艺术城 承办单位:武汉申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展览时间:2013年11月9日——2013年11月24日 展览地点:湖北美术馆3、4、5、6号展厅 序 言 鲁 虹 我于1968年8月见到蓝犁老师,几乎从见到他的那一刻就成了他的铁杆“粉丝”。学校当时开大会,地点设在汉口铁路俱乐部,而他是作为新到校的年轻老师代表上台发言的。我记得,他那地道纯正、抑扬顿挫、散文诗般的发言马上引起了许多师生的注意。往后,他因才华格外出众,在学校有了更高的知名度与更多的“粉丝”:一方面是因为他知识渊博,广证博引,语文课上得特别好;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极成功地组织了武汉八中“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圈内名气很大。特别令我难以忘怀的是,由他作词作曲的《我们成长在毛泽东时代》,曾被收入了由国务院文化组编辑的新歌曲专集中,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广播;而且,另一首由他作曲的《种葵花》,在1973年曾入选歌曲集《战地新歌》,不仅获得国家奖,还制成了唱片。如同许多爱好学习的同学一样,我在中学时经常向蓝犁老师求学,所以,无论在做人上,还是做学问上都受益匪浅。可以说,他是影响了我人生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我视他为终身的良师益友。 在绘画创作上,蓝犁老师主要是以画没骨老虎和泼墨女人体为主,此外也涉及花鸟、山水等。其没骨老虎虽然是由画家汤文选而来,但有极为独特的发挥。看他画的墨虎,总能体会出“虎虎有生气”和非常人性化的意味。后来,他将题材扩大到了免、熊、马、驴等等,并进一步形成了个人的面貌。作品具有立意新颖、构图富于变化,笔墨大气的特点。本展之所以命名为 “心有灵犀”,其一是要强调艺术家对艺术的独特感悟;其二是要强调的艺术家对万物有灵或环保意识的成功表现。而他所画的泼墨女人体既成功地转换了画墨虎的技法,也融合了大师杨之光的没骨女人体。前几年,受《文艺研究》杂志约稿,我曾为杨之光老先生写过研究文章。两相比较,我发现,杨老先生所画的泼墨女人更写实、更审美,基本是对来自现实的对象进行夸张性表现,如舞女、少女等;而蓝犁老师所画的泼墨女人体,则完全是超现实的符号化表达,更强调从观念入手,也变形得很厉害,带有明显抽象与现代构成的意味。比如,他在《比乳》与《男人说系列》等作品中,就根据当下消费社会的特征,有意突出了女人作为男人消费商品的特点,结果画出了女人多乳的图像。这当然是他根据一些男人的作为而表达的一种想象,一种批判,所以显得特别有力量。 时光荏苒,如今蓝犁老师已经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但他还是像当年一样勤奋向上,而这恰恰是他值得我们这些学生永远应该学习的地方。 是为序。 2013年8月26日于深圳美术馆 前 言 蓝 星
“心有灵犀”是一种神奇!在本次画展中,它至少蕴含着三层含义:画家对笔下各色人、物、事的移情共鸣;画家与前辈师友心思间的碰撞交融;画家与作品品鉴者间的神交默会。展览中的所有作品正是在这种种神奇中得以展现的。 以例明言。画家笔下之虎,当为阳刚、睿智男性之物化;兰,则为风骨文人、才情女子之化身。狐,往往以其狡邪形象示人,画家却不为成见所动,为狐正名十余载,以不同画法塑造出狐以其弱小之躯,在弱肉强食的世界,适应环境、顽强求生、不溺爱幼小、也不容啃老,以及夫妻相守的众生相,折射出画家对自然与社会深沉的思考与爱憎。 画家跟随汤文选、冯今松老师长达二十余年,这是传道授业解惑与师道师法的传统师承关系,更是一种相濡以沫般的心有戚戚。作为画家的我的父亲,也师法美国当代抽象派画家马克•罗斯科。在我看来,这份喜爱源于他们相似的经历——都成长于困苦之中,艰难自立;都爱大自然,爱哲学、文学、音乐、戏剧等。广博的文化修养与思考,让他们终于都能别开生面、独树一帜。
画家感动于藏家对作品的珍视,而更让他久久萦绕于心的,则是一些专业观众对其作品的精彩诠释。人体作品《生命礼赞》,本意为赞颂作为生命母体的女性的艰辛伟大,构图展现的是一位正走出“生命之门”的初孕女子。而一位女教授却对画家说:“我和同学们都很喜欢这幅人体画。我对他们说,生命礼赞,必须有男有女,‘你们看到男人体没有?’”画家正暗自惊异时,她继续说,“看画,女人体的躯干与双乳,是什么?”同学们恍然大悟。岂止他们?画家也同样惊叹于这位女教授的绝妙“二次创作”,欣喜于对自己作品的二次发现,这正是创作者与观者间的神会! 把展览视作“视觉盛宴”是一种通俗的比喻。怎么可能呢?它实则是一趟冒险之旅。画家在创作时已经投入过一场感官冒险,努力将自己的观察与体验表现出来。但观者会解读出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在怀疑中,我们期待着这趟未知终点的不确定旅程。不过,话虽如此,我们仍然希冀这趟旅程是温暖的——面对画作,在刹那间,擦出心底的花火,形成一种默契的感觉。 2013年10月15日于上海大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