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物车 |  充值 |  帮助 |
  •  首页 > 画展信息 > 元素——李纲作品展

    • 元素——李纲作品展
    画展时间: 2022.10.21~2022.11.22
    美  术  馆: 湖北美术馆  二楼4、5、6、7号展厅
    展品数量: 100 件
    主办单位: 湖北美术馆  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
    联系方式: 请注册并登陆后查看!

    展览总监:冀少峰

    展览统筹:刘力英、胡莺

    策展人:曹恺

    展览执行:夏梓、曾静、蔡海标、李胜

    展示设计:乔杰、许健

    展览展务:何淑君、简杰

    媒体宣传:夏梓、曾静、符坚

    电影技术:张强



    前  言


    在现世诸多艺术语言中,中国水墨以其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美学和历史表征,成为有别于西方艺术发展体系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中国艺术的代表,水墨最具中国文化的精神性,因而一直是艺术界创作的热点、学术界讨论的焦点。 


    湖北美术馆一直关注水墨艺术的发展,此次“元素——李纲作品展”将呈现艺术家李纲从传统水墨到实验水墨,再到跨媒介创作的艺术脉络,以期为学术界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践经验,并通过此次个案的梳理管窥当代艺术发展的现象和动态。


    李纲来自广东,自幼深受传统文化滋养,早年一直钻研传统中国画的格调与笔墨。而后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和西方各种艺术观念的冲击下,广东开放的文化氛围让李纲的艺术视野开阔而敏锐,较早开始放下传统绘画的重要工具笔,通过折叠、浸染、拓印、覆盖、泼洒等手法,将点、线间的对比和叠加赋予人格和情感化,营造语言上的张力,并用丰富的材料属性去呈现东方意象,从而不断尝试着拓宽水墨的边界。而此次展览的作品,让我们看到李纲已在尝试拓宽表达的边界,创作语言从最初的水墨逐渐扩张到了现成品、影像以及行为、灯光装置等,他试图从社会介入,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元素进行多种媒介尝试,借助影像、装置、行为去探求水墨的核心。


    李纲这代人是站在时代交接点上的一代人,饱受矛盾与彷徨,对过去有一种追述和怀念,现在又被高度的现代化、信息化冲击,他们在价值取向、艺术观念、思想上、文化上都有一个不断地再重建的过程。李纲作品中若隐若现的东方意象带给观者熟悉又陌生的视觉经验,而那些被保鲜膜缠裹的老物品,包括风扇、电视机、洗衣机、电影杂志、霓虹灯等,从内及外串联了一个具有历史感的多义表达,也建构了一个植根于集体记忆的“博物馆”,相信会给观众带来一个时代的回忆和情感共鸣。


    从水墨到元素,从媒介到记忆,再从记忆回归水墨,是李纲创作的一条主线,寄望他在这种循环往复中不断提升与深入,创作更多佳作,谨祝展览圆满成功。


    湖北美术馆馆长  冀少峰

    2022年10月




    图之“元”,像之“素”

    文/曹恺


    在当代艺术的批评语境中, “图形学”(Graphics)和“图像学”(Iconography)是一对外形相近而又血缘分离的概念。“图形”的基础单位是二进制的“位元”(Bit)——图之“元”,可以泛指原创性画面在当代的存在形态。“图像”的胶片颗粒感与录像扫描线形成了点阵模式的“像素”(Pixel)——像之“素”,可以看作摄取性画面在当代数字科技语境下的精确描述。


    在此语法解析下,读释李纲的个人艺术生产史,可以窥见其从最早的“水墨位元”起步的历次图形实验、到本次展览中作为主体呈现的“胶片像素”之综合装置集成,其中隐藏了一条以“媒介变异”为进程主导的历史线索——通过媒介的突变与异化,左冲右突、不间断地寻找自身语言,贯穿了李纲艺术之路的始终。


    以媒介来解析与定位当代艺术的生产与传播,其实是一种古典方式。在当代艺术的语境前提下,以媒介作为标准,依旧是对艺术形态的一种准确描述。


    基于某种惯性与定势,长久以来,对李纲的艺术定位一直被囿于“水墨”的概念框架内,事实上,这一定位却具有内在的分裂意义。对李纲而言,“水墨”对应着其两个分裂的艺术方向:其一,传统国画的方向,李纲从国画传统的家学渊源到之后学院系统的深造,深谙笔墨写意技法与程式;其二,现代水墨的方向,李纲在新千年以降依赖水墨媒介实施的一系列实验,从架上水墨实验到空间水墨实验。


    将李纲定位于实验水墨,在某种程度上,并无法完整准确地描述其越来越肆无忌惮的多面向艺术生产,“实验水墨”本身就是一个在理论上充满争议的歧义概念。事实上,李纲是从传统水墨一步直接跨入综合媒介创作的,仅仅因为水墨作为一种主要媒介始终在其作品中得以延用,加上某种既往艺术类型定位的惯性思维,使得李纲始终难以摆脱“水墨”的标签。


    在过去的二十年甚至更长久的历史时期中,李纲自始自终都在与“水墨”缠斗,作为其自幼融入血脉中的初始媒介,水墨基因异常强大的免疫系统,无时无刻地在自动修复着李纲的自我破坏与自我颠覆,这样的缠斗或许将贯穿李纲之前与之后的全部个人史。对此,李纲有着清晰的自我认知,水墨媒介对其而言意味某种“宿命”,即便如此,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对这种“宿命”的反动,从架上水墨绘画走向抽象图式探索与现成品拓印实验、从平面综合媒介走向建筑包裹行为与艺术事件制造,李纲以强大的行动力将此种缠斗发挥到了极致——在后疫情时期到来之际,他开始转向一种新的媒介探索——实验影像媒介。


    李纲的影像工作,并非如一般当代艺术家仅将影像作为观念表述的一种工具,而是在建构观念的基础上,深入到了影像本体语言的探索与研究。其工作至少涉及到原教旨实验电影(Experimental Film)的胶片媒介、影像现成品(Image Ready-made)与再生电影(Reincarnated footage Film)的概念、拾得影像(Found footage Film)的思路及其方法论、数字滤镜合成及其转印输出、延展电影(Expanded Cinema)与影像替代空间(Alternative Space of Image)传播等多个方向。


    李纲此次展出的新作《既轻又重》本体是一件逻辑链完整的影像作品,其完整性表现是多方面的:在媒介载体上,是电影胶片的复古与回归;在制作方式上,内蕴数字科技的隐性含金量;在逻辑语言上,承接水墨实验的图式表达;在思想维度上,具有社会学历史内涵的图像凸显;在展示方式上,呈现空间影像的美学张力。如果从展览整体的视角上描述,《既轻又重》是一系列具有广泛延展性的作品的总和:水墨实验的图形溯源与沿用,单格画面的图像截取与再制,影像内部关联物品的采集、整合、重组、装置。所有这些作品的内在逻辑是可以相互关联和印证的,是一个艺术家真实历史情怀的完整独白!


    美术馆的胶片放映仅仅是《既轻又重》的基本展示模式,其内在语意的多重性表达,将跟随放映空间的变迁和走向而产生几何数量级的倍增。从基础的图之“元”到突变的像之“素”,未来空间的投射、折射、镜像、交互所产生的社会学与传播学上的可能性是难以估量的,这些结果或许将超越李纲影像媒介生产的初衷,而成为他在媒介变革方向的下一个突破点。


    无论对李纲本人还是对其他人而言,这都是一种新的期待和寄望!

       发布人:flytiger CLICK:15263 

    (0人参与)



    更多... = 同城画展信息 =


    扫一扫 加关注
    享手机艺术数据库
    Copyright © 2008-2025  中国画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画家网 测试版(BETA 5.9), 欢迎通过邮件或论坛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站QQ群:32539669(画家群一) 112089445(画家群二) 63188168(中国美术馆联盟群)
    联系站长: flytiger   ICP备案号:鲁ICP备1020908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