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秋雨 中学初一那年,记得80年代初,刚改革开放,全国恢复宗教信仰,村外大庙重新修建,屋顶上碗雕龙飞凤舞,五彩缤纷,墙壁上画满水墨画,高大的神像雕塑活灵活现。大庙 分前后两座,前座是道教,正中间两尊神像,是陈元光及夫人,高大顶屋。两边是他的大将大使公、二使公及其他神明。后厅是佛教,中间坐落大佛像西方三圣,旁边十八罗汉。 在修建过程中,每当放学,我必定跑过去看工匠们雕神像,还有画壁画的,都是村里的能工巧匠。我认真地看他们用毛笔绘画过程,默记于心,回来马上在牛皮纸上描绘,那时也没其他艺术参考资料,这就算是最好的学习机会了。 星期天,我跑去村外的瓦窑挖泥土,回来凭着记忆,照着艺工师傅的方法塑造几尊罗汉,又雕塑两尊土地公、土地婆,后来我的姑父看中了两尊土地公婆,把他请到土地庙里供拜了。虽然是无偿的奉献,也算是我第一次艺术成果的见证。这时,已经影响村里一部分人了,都知道这小孩喜欢艺术。 母亲一直是支持我画画的,让我的执着感动了。11岁那年,带我去拜访一个远亲表叔,他是村里名气最大的工艺画家。我带着几副人物画去请教他,初见面就得到他的肯定,说画得很好,造型不错。他拿了一幅水墨人物,是临摹当地名家林少丹的墨稿,画面是一个带着帽子的猎人背着猎枪带着徒弟,前面一条猎狗,让我回家临摹。两天后我拿着临摹稿再次过来请教,他看了很满意,答应以后收我为徒。这下可把我高兴坏了,如果能够当上他的徒弟,那可是不得了的事情。 他让我临摹连环画,我就到处借来小人书,放大临摹,后来每次画了一大堆拿到他家请教,他也漫不经心随手看看,每次都这样,再也没有拿画给我临摹了,倒是交代要好好读书,等以后没读书了再教我。 我读初一的时候,课余时间常在教室里画画,总有一群同学围着看我画画,初一年段共三班,其他教室也都过来凑热闹了。后来初二的同学也过来围观,总有人拿着连环画册,让我临摹送他。这样我的人缘很好,全校都知道我会画画,有很多人跟着我画画,让我指点,全校同学公认我画得最棒的。 记得初二上学期,开学注册时,母亲又是束手无策,人家都注册了,我还是眼巴巴地等待着拿到钱注册,最后跟一个在初二教数学老师的堂舅借五块钱,注册费是五块五毛。我读到上学期快结束了,堂舅在路上给我说,赶紧让我母亲把钱还给他,都借这么久了,弄得我很尴尬。 就这样,我一直读到初二,还是不离不弃地往表叔家求教,他基本都是敷衍一下,我从来没有看到他画画,因为他都是晚上在楼上画画的,我想,他也许是在考验我的耐心。 在我们村里,有三个前辈画画是比较专业的,表叔名气最大。我呢就轮流拜访请教,但也没学到什么东西,谁也不愿意给你说什么。 那时家里没钱买参考资料(以前国画教材也很少)!比如有芥子园画谱,可人家就是有也不愿意借给你看,我只有盼望着早日长大,毕业后不读书了,可以和我的表叔学国画画。 终于让我表现的机会来了,表叔的儿子到外地做一个中耳炎手术,表叔表姑都得去照顾孩子,大儿子到外地读书,他家里只有一个小女孩,菜园里的菜没人管理,这个艰巨的任务就交给我了,这是考验我的最好机会,我得好好努力。 他家的菜园离家有两公里,早上得挑一担大约八十多斤的猪粪池水,去浇菜,然后再打猪菜回来煮熟喂猪。还有红薯,早上得抽成细条,拿到房屋坪顶晒,晚上收起来。那年的冬天干旱白天缺水,得晚上排队等着小水池的泉水慢慢流出来,再一壶一壶地装进水桶,再挑上菜园浇菜。好几个人在排队,每次都得几个小时才能完事。回家都是下半夜了,我就在他家的另外一房间睡觉。 有一天晚上,月光如白昼,我以为天亮了,就马上起床,挑了猪粪,往菜园里赶,那时夜深人静,我们村子很大,走出村子就要几十分钟了,只有一家在忙着办结婚喜事,其他都是静悄悄的,我估计天还没亮。等到出村口,才发现是月亮之光,都已经出来了,只好硬着头皮往菜园走去。在浇菜途中,突然天暗下来了,外面只有我一个人,冷风一吹,甘蔗林沙沙作响,我不禁打颤。心想,这时要是有一直疯狗出来我怎么办?有没有鬼呢?想想还是有点害怕。心里一直祈祷菩萨保佑,终于把活做完了,加快脚步回来。月亮暗下来了,山路不太清楚,回到村里,天还没亮。 就这样大概两个多月吧,他们终于回来了,说是做两个耳朵的手术,所以才那么久回来。表姑对我的工作很满意,后来我每天晚上都住在他的另外一个房子二楼,他家有两个房子,相隔一条小巷,窗户对着。晚上可以通过小窗户看到表叔在画画,但看不清楚笔墨,只能看到动作。我想万一被他发现我在对面偷看,他会不会生气?我得小心点,别让他发现。 邻居们都说我是他的徒弟,我很高兴,虽然现在他没教我,但他已经说要收我为徒了,跟他学画是早晚的事,这时还在读初二。 我平时还是很执着地画画,后来我的初一老师顺光先生,考上云霄师范,他也喜欢画画,我们亦师亦友。他在学校的图书馆借来芥子园画谱让我临摹,还有徐悲鸿、张大千画册。偶有闽籍名家李耕、林少丹传统人物画印刷资料,笔墨超脱、造型意象可观,故爱不释手,常临而忘食。 我们家没女孩子,大哥已经去当兵了。母亲身体不好,我二哥读高中,我俩得分摊帮忙母亲做家务活,二哥负责到远一点的山边井挑饮用水。我负责到近一点的贝壳井挑日常用水。中午二哥在学校吃饭,没回来,我放学后得煮中午饭。礼拜天不上课,我背着箩筐去近山捡牛粪干和柴草。我二哥去离家有二公里外的山里砍捡干柴。天刚蒙蒙亮就得出发,午后挑着回来,实在很辛苦,其中滋味难以表达。唯一最欣慰的是弟兄俩能够替母亲分担劳动。 每逢亲戚婚嫁,没钱买贺礼,只能用借来的大米卖掉换钱买贺礼,礼尚往来花钱是躲不过的。母亲通情达理,常常教育我,做人要:“认识、认真、认路”,现在仔细想想也是很有哲理的。 “认识”,是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剖析,掌握了自然规律,才有做事的方法,才能处理好每件事情。就像鲍丁解牛一样,对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就是认识道理。不明事理,就会处处碰钉子,你不认识他,你就不能乱评价,也就没办法和他共事。这就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认真”,是一个人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爱,处事三思而后行,用心观察少犯错误。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做事得有耐心、有恒心,才不会半途而废,成大事者,必须胆大心细。每件大事都是由小事组成的,就像列车一样,也是由无数的零件组成的,如果有一个螺丝脱落,就会导致出轨,造成巨大的损失。 “认路”,就是成功的捷径。如果不认路,你走得越快就离成功越远,南辕北辙,永远达不到目的地。你开车不认路,就会违规!当你到一个陌生的荒野或进入了茫茫的沙漠,不认路,没有向导,你就会死无葬身之地。明确目标,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所以,“三认”是成功的必然条件。 母亲淳朴的语言却成为我一生中的座右铭。 待看续集,第三集:《难忘初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