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高远 混沌初开 ——浅论韩文斌的山水画艺术 文/牛之问 初见韩文斌先生的画作,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六尺长的宣纸从墙壁垂下来,高峻深远的大山迎面扑来,几乎令人躲闪不及。文斌的作品,一展北方人的性格,北方人的直率,一如雄浑的北方大山,令人想起北宋大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 韩文斌,河北任县大驿头人,出身农家。文斌高挑个儿,白净脸盘,英俊潇洒,正所谓玉树临风,风流倜傥,文质彬彬。他聪颖伶俐,少负才气,在中师读书时就酷爱书法,先从颜体和柳体入手,遍临古帖。1988年文斌进修于天津美术学院,专攻书法,兼习绘画。2000年其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展览》,书法论文《殷商金文浅说》入选《河北省篆书论文研讨会》,数篇作品在《青少年书法报》、《书法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发表。在我印象中,他对书道悟性甚高。不想他笔锋一转,直指山水绘画。数年下来,成绩斐然,令人刮目相看。 1998年韩文斌来到邢台。他经过多年打拼,在商业上小有成就。工作之余,他潜心于绘画创作,甘心做一介寂寞文人。炎炎夏日,人们倦怠都在午休,他却穿着大裤衩,歪着脑袋伏于壁上,屏心静气,聚精会神地勾勒点厾,精心创作着大幅画作。他交际广,应酬多,但他总能挤出闲暇时间,把绘画当做产业来抓。他心态好,路子正,几日不见,4幅8尺条屏会倏忽悬于壁上,生动大气,没有丝毫喧嚣烦躁之感。当今社会,画家多如牛毛,不是为“商机”奔波,就是为“沽名钓誉”奔走,汹涌如潮挤进市场,使尽全身解数博得几枚小钱,有谁还能清心专注,怀抱孤独!文斌游弋于商海,身处斗室之内,自有一处宁静的港湾;能够处事不惊,品茗作画,悠然自得,实乃儒商真文人也。 文斌作画,除了小品和扇面,善用六尺或八尺整宣。从上至下,大笔挥就,混沌一片,看不出那里是山那里是树那里是云,而气势已跃然纸上。章法确定,然后毛笔勾勒、皴擦、晕染,一遍遍,一层层,山石、树木、房舍、流云,在层层墨色里渐隐渐现。他的作品,画面浑厚,气势磅礴,如观黄河壶口之水,大到山石跌宕起伏,小到纤草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层层深入,远观有势,近看有质。他的画风,外行不明就里,行话叫“野”,意思是笔墨狂野。 文斌偏爱沈周、石涛、黄宾虹等绘画大家,对石涛的“一画论”尤为推崇。石涛的“一画论”受到老子的哲学启发。老子认为世界的始原是“道”。“道”就是“朴”,就是混沌。从作为“天地之始”的角度看,“道”是“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道”到一,乃是由无形到有形。一是形的开始,是形象的基础。“一画”论讲的不是绘画技法,而是绘画美学。石涛在《画语录》中,“一画论”作为一个中心命题,开篇首章对“一画”重点论证,在以后的“了法”、“尊受”、“运腕”、“山川”、“皴法”、“远尘”、“兼字”等章节里,始终围绕“一画”进行详细的论述。“一画论”作为中国画领域的绘画思想,体现了山水画的最高境界,影响了现当代众多名家高手。 文斌认为,一画论贯穿了整个创作理念。太朴不散。“太朴”即是宇宙,由一画所衍生出的亿万万笔墨,构成了“宇宙之气”,是一个浑然不觉的整体。太古无法,由此进入最原始的混沌状态,在“无法”中寻找“有法”,努力寻找至高的境界。文斌善用宿墨,层层积染,浑厚丰富,变化万千。各个细节有法有度,互相独立又互相调和。从头至尾,意境统筹整体,细节把握局部,步步推进。意境与创作手法努力做到高度统一,一切手法为意境服务。他的作品,用笔松而不散,空灵意实,以写生树木为主,将写生元素融入画面,注重画面的虚实处理,增加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利用西画透视和中国画的散点透视,局部运用西画法,增加空间感,散点表现整体构图,以高远法取势,险峻伟岸。点苔勾草为石涛的细致手法,追求陆俨少的奔放气势,以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其作品细而不腻,收放自如,虚实相间,讲究黑与白对比,力求天籁之境。 文斌主张写生与临摹交替进行。以虚实造动势,以山体造稳定,以纵横造矛盾,以碰撞造跌宕,以流水破均衡,以流云造和谐,以写生营造时代感,以临摹培养文气。主张境由心造,笔墨整体赋予意境。 近年来韩文斌先生遍走名山大川,感受颇深,曾随中国美协画家团在十渡写生数日,搜集创作素材;曾多次进京遍访名家,亲受李宝林、陈玉圃、程振国、王明明等著名画家教诲,受益匪浅。2008年,他的绘画作品《热带丛林》参加《广东全国写生作品潮州展》。同年,绘画作品《山水人物》参加《扇动潍坊全国风筝艺术节》。他的作品频频亮相,在邢台引起业内有关人士注意。韩文斌的代表作品有:《九龙峡》6尺整宣。《和谐图》1.8x1.8(cm)。《逍遥游》6尺整宣,泼墨山水。《碧山曲水》6尺整宣。 韩文斌博采众家之长,在勤奋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努力寻找自己的艺术符号和成熟的艺术方式。以他的才气和勤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韩文斌先生一定会在山水画领域崭露头角,大有作为。(原载《中国新闻调查》2010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