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物车 |  充值 |  帮助 |  设为首页 |
  •  首页画家档案 杨牧青 艺术室            

       画家吧 » 杨牧青 » 连载2)杨牧青:欲知《山海经》 需明《上<山海经>表》 发表回复】 【发表新评论】  

      主题:连载2)杨牧青:欲知《山海经》 需明《上<山海经>表》
    云雨楼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 •   发表于2020-03-17 10:05






    连载2)杨牧青:欲知《山海经》 需明《上<山海经>表》



    西汉刘秀《上<山海经>表》原文:



    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校、秘书言校、秘书太常属臣望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今定为一十八篇,已定。



    《山海经》者,出於唐虞之际①。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国②,民人失据,崎岖③於丘陵,巢於树木。鲧既无功,而帝尧使禹继之。禹乘四载,随山刊本,定高山大川。益与伯翳主驱禽兽,命山川,类草木,别水土,四岳佐之,以周四方,逮人迹所希至,及舟舆之所罕到。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皆圣贤之遗事,古文之著明者也。



    其事质明有信。考武皇帝时,尝有献异鸟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东方朔见之,言其鸟名,又言其所当食,如朔言。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考宣帝时,击磻④石於上郡⑤,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缚盗械人。时臣秀父向为谏议大夫,言此贰负之臣也。诏问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经》对。其文曰:“贰负杀窫寙⑥,帝乃梏⑦之䟽⑧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上大惊。



    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经》者,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可以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⑨”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



    臣秀昧死谨上。



    注解:



    ①唐虞:是唐尧与虞舜的并称,亦指尧与舜的时代,距今约4300年左右或更久远,生活在山西临汾一带,古人认为那是太平盛世,人们遵循自然法则,社会讲法制,民以德为本,上下有礼序。如《论语•泰伯》:“唐虞之际,於斯为盛。”《史记•太史公自序》:“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②漫衍:洪水、河水到处漫延。“漫延”是“水满溢而向周围扩散”意。按,在夏禹父子治水时期和之前,黄河在东南大拐弯处一出洛郑地段后,就野马脱缰一样的散漫无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流淌,携带着大量的泥土不断冲积。



    据学者统计,近两千六百多年来,黄河改道多达26次。加之淮河、海河、滦河、漳河等交错乱窜,南边几与长江交融,近海的华北平原还未彻底形成适宜人居的平原,那会儿沧州、滨州及下至连云港等地都在浅海水区。春秋战国到民国时期因水域充沛,北京的南边还有胜芳码头。整个华北平原也只有山东泰山、蒙山一带的丘陵地和中原邙山、嵩山一带相对的高山地区,其它地域大都是海水还未退去,到处都是泽水湿地,中原气候比较热湿,在三国时期还有大象等热带动物生存。因此上,对“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的水患、水利工程一直成为华夏子民几千年来头等大事了,也由此锻炼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努力改变山水风貌的拼搏精神。



    ③崎岖:一般常见的现代白话文版本,由于生僻字原因,大都以“[危攵] [阝区] 於丘陵”形式出现。今考,[危攵]音读“诡”,见《重订直音篇•卷十三攴pū部》;[阝区]按清代版本对照,音可读为“岖”, [阝区]见《中华字海•阜部四画》右边“区”以繁体字“區”出现。由此,可以看出,古人在用字、用词上是非常有深义的,往往是借字以寄怀,因句而抒情,不像现在的人为了职称职务升迁而堆积文字长篇大论。



    ④磻,常见以[石番]形式出现,今音读pán,古音读bō。磻溪,水名(一名璜河),在陕西宝鸡东南,源出南山兹谷,北流入渭水。据说会封神的姜太公吕尚在此水垂钓而遇见周文王,他们君臣策谋,定略周朝享祚八百八十年,成为美谈。



    击磻石於上郡,也就是汉宣帝派人在上郡一带开采一种大石头“磻石”,这种石头根据经文分析,看样子是一种可以医用的石头,似为砭(音biān))石,内含有可以医疾的矿物质,否则古人不会把这种采石的事要记载的那么具体。砭石见于《黄帝内经》,《尚书•禹贡》“泗滨浮磬料,泗滨浮石。”李时珍《本草纲目•砭石》引《山海经•东山经》云∶高氏之山,凫丽之山,皆多针石。郭璞注云∶可为砭针也。



    ⑤上郡:古代郡名。战国魏文侯所置(前446年-前396年)。秦惠王十年(前328年)魏献上郡十五县于秦,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在肤施县,今陕西北部榆林市绥德县。西汉、东汉时沿置,郡治未变。汉灵帝末,因羌胡大扰而迁徙,曹魏时与其它郡县并为“新兴郡”。隋朝时“鄜城郡”改名为“上郡”,唐朝以后就成为历史地名了。



    按“上郡”处于延安北、吕梁西、榆林东南的地理位置察看,当为战国时期古人们所说的上风上水之地,也就魏文侯时居于山西运城安邑“魏都”上面的一个郡。由此也可知古人对时空、地理方位观的基本认识和具体应用的问题,这是同时代的西方文化文明没有的精华之处。



    ⑥窫寙:上古神名,读音yà yǔ,形象是“人首蛇身”。《山海经•海内南经》“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山海经•北山经•北次一经》“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魳魳之鱼。食之杀人。”《山海经•海内西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



    ⑦梏:读音gù。古代刑拘罪人两手的刑具。《周礼•秋官•掌囚》“凡囚者,上罪梏拲(音gǒng)而桎(两手关械);中罪桎梏,下罪梏。”桎(音zhì)是脚的刑具,也是一种囚禁的形式。看样子,梏比桎的罪行要轻,现今的死刑、重刑犯就带脚镣,这也是一种法制的文化传承。



    ⑧䟽:读音shū,同“疏”、“ 踈”字。义为“疏通、阔远”。也就是说,“帝”将杀害“窫寙”的人“贰负” 刑拘戴上手铐后遣送到比较阔远的一个山区中,也就是现在山西最北边的某山区。



    ⑨不可乱也:由于西汉起初对《易经》这门学问是非常重视的,并设为“五经博士”之首。这也是刘秀直接把《山海经》和当时的《易经》地位相提并论,以引起汉哀帝要高度重视这本“古籍”,所以他又把该书按“经”的名称给定位为《山海经》,其功甚哉!



    《易经》原文“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其意为“《易经》是讲述天下最幽深的道理,我们不可厌恶它;《易经》是讲天下万事万物最一般的运动规律,我们不能搞乱它。”刘秀直接从“至赜”到“不可乱”的压缩用词,他是有很深的寓意啊!——庚子三月十一日杨牧青于京华


    本帖由画友自主发表,不代表本站和画家观点,据此产生的私下交易,画家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编辑】【引用 IP:已记录    
    发表新评论】【发表回复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 快速回复


    = 注意事项 =

    • 严禁发表有违反法律的内容文章
    • 严禁发布含有色情、病毒或者木马的链接、内容和图片
    • 本站内容仅涉及画家、美术、作品、展览等内容,禁止政治、民族性敏感话题
    • 会员们应互相尊重,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 提倡发原创帖,转载好帖,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请点击左侧图片换一张


    扫一扫 加关注
    享手机艺术数据库
    Copyright © 2008-2025  中国画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画家网 测试版(BETA 5.9), 欢迎通过邮件或论坛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站QQ群:32539669(画家群一) 112089445(画家群二) 63188168(中国美术馆联盟群)
    联系站长: flytiger   ICP备案号:鲁ICP备1020908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