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物车 |  充值 |  帮助 |  设为首页 |
  •  首页画家档案 杨牧青 艺术室            

       画家吧 » 杨牧青 » 视频11 12段 杨牧青:中国甲骨文播化世界 发表回复】 【发表新评论】  

      主题:视频11 12段 杨牧青:中国甲骨文播化世界
    云雨楼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离线
        1# •   发表于2022-10-07 17:38


    杨牧青:中国甲骨文播化世界



    ——用中国书法绘画艺术彰显中国甲骨文的文化魅力



    网视资料第三辑•实践篇•共3段 2022.10.05 中国北京



    Yang Muqing: A World of Oracle and Bone Inscriptions in China——Displaying the Cultural Charm of Chines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with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Online Video Materials Volume III • Practice • 3 sections 2022.10.05 Beijing, China



    全球华夏文化全球行



    全球甲骨文书法传播推广全球行



    杨牧青甲骨文书法线上线下课程示讲系列



    人类上古文化谱系研究课题组



    古脉今承•杨牧青甲骨文与上古文化研究图书项目系列著作《华夏之源》(30多万字)、《神州之脉》(25多万字)、《中华之本》(25多万字)、《小朋友识写甲骨文》(10多万字)、《甲骨金文书法精选》(10多万字)、《甲骨文基本知识问答100例》(15多万字)等书册,热忱欢迎各界予以大力支持!



    海内外热爱文化事业的有识人士和喜欢中国甲骨文书法及其文化的朋友们,大家好:



    Distinguished people at home and abroad who love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friends who like Chinese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calligraphy and its culture




    视频:https://v.qq.com/x/page/y3359ezkdxr.html



    第11段:甲骨文书法的学习与创作实践及甲骨学(甲骨文)的学术理论研究,往往与其它学科和艺术是相通的,是交叉的,是有相互的启思作用。



    当然,可以从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中吸取养分。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是有增益的,是有益处的,每天坚持不懈的修行,是要放下的,是要让心神达到智慧的空灵状态,久之就会对许多迷惑能够迎刃而解,以具足的自性清净达观世界,笑看风云。



    在这里,先为大家分享一首我写的《行吟之四•壬寅国庆录视频有感》小诗,这不是用“律绝近体诗”方式写的,是用“新诗词”方法写的(有关“新诗词”的一些论述,可参阅2007年前后我撰写的《杨牧青:中国唐诗宋词改良刍议》、《杨牧青:中国新诗词思想要义》等文论。)诗曰:



    百姓忙于口粮计,先生说文广众知,



    不改乡音录背书,觉时方解此中意!



    再为大家分享两幅我临写和创作的甲骨文书法作品(见下图)。甲骨文书法在临写临摹的时候,尽量要忠实原骨刻片上的文字形体,用小楷笔去写,传统书法讲“蝇头小楷”是有道理的。原甲骨刻片上的“文字”一般就是1厘米大小左右,甚至更小,并且刻写的非常细致、细腻,以刀代笔,遒劲有力,纤毫毕现,能体会出刻写者当时的用心和认真,以及对文字的虔诚、敬畏态度。



    甲骨文书法在创作过程中,则是对原来的小字要放大若干倍的去写,比如巨幅书法作品可能要放大几十倍,乃至百倍以上,字径可达几十厘米以上,或者更大,而且还要吸收其它方面的艺术成分,并且还要保持字体的结构不散气、不散形,同时又要不拘泥、拘禁于原骨刻文字的形态,敢于大胆的去写。



    甲骨文中没有的字,可以用金文、简帛等古文字形体去代替,尽量要保持风格上前后统一,书写的节奏感上要一致,前后的气韵感要足,不能照猫画虎的去描摹。根据经验,最好把楷、行、隶、篆其它书体的基础奠定后,再临习和创作甲骨文书法是比较好。对此,我已开启了“杨牧青甲骨文线上线下课程示讲”系列,喜欢学习的可以报名学习。



    接着我们再来看这个非常经典的甲骨文刻片,它在许多书册中被影印收录。最早著录在1914年罗振玉先生《殷墟书契菁华》,编号为第2正、第3反片;1933年收录在郭沫若先生《卜辞通纂》,编号为第512正、第431反片,并有考释;后又收录在《甲骨文合集》第一册,编号为6057正反片;2010年收录在马如森老师《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第19页,该书对此片释读尤佳,考释详尽周备。



    这片骨刻断代为商代一期武丁卜辞,距今约3200年左右,分类为占卜记事刻辞,共189字。这片骨刻是书法临习和研究不可缺少的资料,也是绕不过去的,一定要多临、多写、多看、多思。



    最后,就甲骨文书法创作和甲骨文(甲骨学)研究来说,当今及今后,若不解决思维、思想、认知和方法的问题,那所得的“结论”只能原地踏步,或不得不进入圈层壁垒、学术裙带关系的死胡同。



    因是,当今及今后,甲骨文研究必须要建立新的认知,构建新的解读方法,突破固有思维模式,激活甲骨学研究体系,跳出象牙塔,走出“甲骨文是卜辞说”的阴霾,打破某些学术研究不良现象,让广大民间的甲骨文(甲骨学)研究群体活跃起来,发挥广众的集体智慧!



    因是,当今及今后,甲骨文书法创作必须要走出、摆脱老一辈甲骨文书法家那种“取法金文篆意笔法”的书写方式方法,回溯到“甲骨契刻精神”的本源上去,重新认识甲骨文字当初“书写性”一些特质,激发、焕发甲骨文字本有的青春与神采!



    视频:https://v.qq.com/x/page/e3359e5c0d2.html



    第12段:首先来看杨牧青创作的一幅甲骨文书法作品《饮于河》,戊戌(2018年)秋于京华,规格50cm x 100cm/5平尺,内容取自《甲骨文合集•第4册•10405片/反面》,骨片原大19.5cm x 32.2cm,是牛肩骨刻辞,断代为商代一期武丁时期,距今3200多年左右。



    理论的升华,实践的收获,学术的进步,艺术的感悟,人生的态度,都离不开一个正确的思维、思想、认知和方法的问题。



    哲学是面对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不是泛泛空谈之论;科学是认识世界、理解事物的一种方式,不是一种标准。然而,近现代以来在某些不正确的思想认知左右下,许多事都是以科学不科学的标准去评判,而不能解决哲学对某一问题的终极解答。



    譬如,我们研究、破解、溯源甲骨文等古文字和上古华夏文化史的时候,某些所谓的“权威专家”就以教科程式化的方式方法,对其进行科学标准的量化,看发了多少篇论文,写了多少本书,参与了多少个社科项目,在什么单位工作等为依据,为“标准的量化”做以评判标准,从而把许多的智慧星火给扑灭了。其实,这是一种颠倒是非、不分黑白的“无明相状”和官僚主义行为。



    文化重在传播,艺术重在交流,人类文明重在交流互鉴中推动发展,任何闭门造车的现象都是不对的。为什么我要说这些话呢?因为,它对我们学习、研究甲骨文书法和甲骨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至少对我们启发思考是很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个甲骨刻辞,不知大家能从它的文字符号形态中感知到什么呢?通过对这个骨片上仅有的三个字“丙、乎(呼/兮)、舞(巫/羌傩)”曾经写过一些心得。我常讲,殷商的甲骨文不是因占卜而产生的卜辞,它是活生生的殷商王朝“日记式”的历史文献档案,一个甲骨文字就是一段历史,就是一段故事,内面隐藏着许多的文化大秘密,如果没有“玄灵思维”的方法,只知一味的“科学实证”,那也只能去抄写套写论文去了。

    本帖由画友自主发表,不代表本站和画家观点,据此产生的私下交易,画家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编辑】【引用 IP:已记录    
    发表新评论】【发表回复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 快速回复


    = 注意事项 =

    • 严禁发表有违反法律的内容文章
    • 严禁发布含有色情、病毒或者木马的链接、内容和图片
    • 本站内容仅涉及画家、美术、作品、展览等内容,禁止政治、民族性敏感话题
    • 会员们应互相尊重,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 提倡发原创帖,转载好帖,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请点击左侧图片换一张


    扫一扫 加关注
    享手机艺术数据库
    Copyright © 2008-2025  中国画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画家网 测试版(BETA 5.9), 欢迎通过邮件或论坛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站QQ群:32539669(画家群一) 112089445(画家群二) 63188168(中国美术馆联盟群)
    联系站长: flytiger   ICP备案号:鲁ICP备1020908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