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物车 |  充值 |  帮助 |  设为首页 |
  •  首页画家档案 马硕山 艺术室            

       画家吧 » 马硕山 » 清泉洗心·马硕山中国画作品研讨会 发表回复】 【发表新评论】  

      主题:清泉洗心·马硕山中国画作品研讨会
    flytiger
    个人空间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当前在线
        1# • 清泉洗心·马硕山中国画作品研讨会   发表于2010-04-25 22:00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美术理论家):
      大家上午好,马硕山中国画作品学术座谈会现在开始。
      这个会由我和姜宝林共同主持,因为马硕山是姜宝林的入室弟子,跟过他两届,是我们国家画院首届高研班、06届精英班两个班的班长。
      今天先请姜宝林给大家介绍一下基本情况。
      
      姜宝林(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
      马硕山是我在国家画院教了五年学,办了四个班的两届学员。2004年是高研班,他是班长。2006年精英班,他也是班长。最后这一届又担任我的助教。
      他现在把阶段性的作品给各位展示一下,听听各位对他作品的点评,特别是指出他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应该怎么发展,应该怎么跨进一步,这一点非常重要。
      
      陈履生(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助理、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硕山的画定位在花鸟的范围之内,他在师承姜宝林先生的技艺方面,没有局限于某一种题材或者是某一种方法,而是在不断努力寻找一种新的途径来求得当代中国画的拓展和变化。硕山今天展示的作品只是今天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欣喜地看到他画面中有非常精彩的局部,有非常精彩的某一笔像神来之笔。我也看到他的“青花系列”与其它传统花鸟画格局的不同之处,显然,“青花系列”或者是类似静物的系列作品可能更具有个性。但是,这种个性又因为与传统的花鸟画有一段距离,可能难以获得广泛的接受,可以看得出来他也在努力解决这样的矛盾。
      就我个人所知,把青花瓷瓶引入到中国画中,还有一位画家叫李东伟,他通过这个方法在瓷瓶中表达山水的意境。当然,硕山是用青花表达花鸟画的意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将两者做一个比较,硕山更接近于传统的表达。
      
      尚辉(《美术》杂志执行主编、美术理论家):
      硕山是山东人,他的大写意花鸟画,很显然有那种大气、简约、凝练,含蓄的美感,我觉得从硕山兄大写意花鸟画中能够感觉到齐鲁人的大气、落落大方的地方,这和他的同代人是有区别的,或者是比较突出的。另外一方面,硕山兄的花鸟画还是有很强的突破意识。很显然,如果用我们今天的笔墨语言去画古人已经画过的题材,我们肯定很弱,肯定比不过前人。怎么样表现今天的花鸟画?很显然硕山兄的大写意花鸟从“青花系列”,把传统的花鸟和山水用现代的空间意识完整地结合起来,瓷瓶和青花色是他改变花鸟画空间的方式,是把山水和花鸟通过人文的方式、平面构成的方式,把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是硕山兄在花鸟画上所做的突破。
      
      程大利(人民美术出版社原总编辑、著名画家):
      近一年来看的展览有限,但思考了一些问题。
      看了马硕山的展览我很高兴,看到年轻的画家也感到欣喜,他有幸随宝林先生入室学习,既是一个造化,也是一个机会。刚才宝林先生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首先介绍了硕山的人格和人品,这是一个规律性的问题,中国画的全部结果就是一个人的状态,就是一个艺术家的存在状态,这个状态决定了这个画家的前途,决定他能走多远,这是至关重要的。马硕山给我印象首先是重视笔墨,不轻视;尊重笔墨,不亵渎;实践笔墨、不虚妄。第二个感觉是他重视形式,努力去研究形式,探索形式,这也很可贵,感觉到他还去努力寻找花鸟画的当代性,这是一个勇于寻找的人,思考者,思索者,探求者。我感觉到马硕山的路子是很好的路子,完全正确的路子,并不是当代的国画家都能走到这条路子上。
      
      刘龙庭(中国美术出版总社编审、美术理论家):
      马硕山的画,受益姜宝林先生的教诲多多,他画的芭蕉树和苍耳,可以说已经到了青出于蓝的程度。
      看了他的青花系列,可以说是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马硕山的青花系列可以参加很多展览,蓝色和墨色对照,在展览会上很有特色,会感到很新鲜,很有视觉冲击力,他已经受到了在场的一片赞扬声;但中国画博大精深,要深入进去、做大画家,我认为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拿到画册之后我认真拜读一番,今天我要挑点毛病,当编辑成了习惯了。请你不要生气,例如:画册65页,标题是“毛栗丰收”,画面上题的却是“毛粟丰收”。一字之差在马硕山可能是笔误写错了,编书的人、校对的人也没有发现,在展厅里挂着也没人注意,这就不仅仅是马硕山一个人的问题了。当编辑的人好吹毛求疵、令人讨厌,但是这是白纸黑字,你不能无视这个问题。
      多年来,马硕山先后就读于中国美院、中央美院、国家画院,又在姜宝林工作室做课题班的助教,在花鸟画的创作方面,可以说是转益多师了,并且已取得了可喜的、骄人的成绩了。他曾在全国规模的画展中多次获奖,已引起了画界的关注。作为同乡、同行,我预祝他取得更大的成就。俗话说“响鼓应以重槌敲”。我对马硕山的期望就高于一般的青年画家了。
      
      李魁正(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画家):
      硕山写意花鸟画的取材视角和表现手法是有感而发的,历代大师在这一点上无不如此。硕山从儿时印在脑子里的东西就是家里的古旧瓷器家具,这是在他意识中磨灭不了的形象印迹。硕山恰恰是以青花瓷为取材视角和突破口,从而形成了一个自己独有的青花系列和老式屏风、桌椅为物语的倾诉与抒怀视角。
      硕山的写意花鸟画在表现手法上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以黑衬白和以墨托色把握得比较好,形成了黑白转换和色墨互衬的一种新格局。特别是有一部分作品,把花瓶作为近景或特写处理,甚至以切割的手法将花瓶的某些部分处理到画面之外,给人以视觉张力感。背景或以重墨或以题满字的灰墨衬托建构了黑白转换的节奏感。背景与花瓶的色墨对比和大胆留白实现了色墨互衬的一种视觉美追求。
      第二,是色墨丰盈而不失书写意韵,造型抒展自由,笔墨酣畅。他画的瓶、花、桌、椅及屏风从笔墨到形态都很有情趣。这不容易,很可贵。
      第三,画面构架有特色。他不但十分在意以笔墨结构写形传神,而且非常注重画面的大笔墨构架。他的大笔墨构架主要是以大胆的有特点的留白和点线面所形成的笔墨旋律与节奏,以及黑白灰分布所形成的虚实关系构成了他特有的画面气势与气息,值得继续发扬。
      硕山为人朴厚,虚心好学。希望他把现有的青花系列样式作进一步的推进和升华,在凸显东方语言民族性的同时,广泛地吸收世界其他民族绘画的优点,如西方的塞尚、伯纳尔的静物,日本女画家三岸节子的瓶花,相信会有一定的启示与收获。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我补充一点,就是大写意需要一种气质。没有相应的气质,成就不了大写意画家。大写意气质有先天的因素,不都是后天可培养的。当然,气质要求相应修养与功夫的支持,如诗文书法的修养,思想品格的修养等等。马硕山有画大写意的气质,绘画的天赋,近年来他的作品粗而不犷,小中见大,有了微妙的东西。这不容易。
      大写意要求的气势,是画家情感、意志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内在的宣泄,是借助于花、鸟、鱼、虫的刻画表现画家的心灵。马硕山在这方面作了一定努力。他把青花瓷安置在有古建筑、老家具的环境中,有一种怀旧的意味。硕山是淄博人,青花瓷在他童年中留下了记忆。这种怀旧是有情感和经历支持的。
      方舟兄在文章中对硕山作品的构成性作了很好的分析。运用现代构成,在中国画创作中已经相当普遍。除此之外,硕山对于黑白、虚实、繁简、似与不似和笔墨的把握,也表现出很高的能力。作品厚重有力,色墨兼容,雅俗共赏。可以看出,他从近当代画家吸取了诸多营养,并经过消化综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马硕山已有很多积累,达到了一定高度,具备了向新的层面攀登的条件。我们对你有所期待。就说这些,谢谢。
      
      陈醉(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今天硕山在这里办展览真是珠联璧合,他的作品样式,包括尺幅,在我们的恭王府展览显得很和谐。
      就作品而言,最重要的是硕山能够在继承传统这条路上走得很深。之所以这样提,还是有感于现在像他这样的认真钻研传统,走得这么有建树、有成果的画家不多。怎么继承传统,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个案,他走的完全是我们文人画趣味,这样很好,他花了很多的功夫,很好的钻研,把我们的笔墨功夫,我们古代人的趣味很好地继承下来,这一点很重要。
      要很好地继承必须要有变法,要有执着的精神和灵性,没有灵性是画出不来的,不仅是大写意的问题,这是艺术的基本规律。现在来讲,不可能要求以后的年轻人都像我们或者是我们的前辈那样,不能说我们要传统,提到外来的因素就要排斥,我觉得两样要结合好,硕山有这样的成就就是两方面的结合很好。
      
      李一(《美术观察》杂志主编、美术理论家):
      在恭王府度过十几个春秋,今天是旧地重游。硕山的展览名为“清泉洗心”。旧地重游并且清泉洗心,令人心旷神怡。
      近来,恭王府很有生气,在孙旭光主任领导下,做了一系列艺术展览,社会反响很大。恭王府把当代美术家的展览纳入整个工作的范围之内,非常好。这里古色古香,环境优美,很有特点。画家能到恭王府展出,是非常荣幸的。 
      我谈谈硕山的书法,硕山画跋有行书、草书、篆书诸体,都有一定的功力。作为一个画家,他是把书法作为重要的基本功练习的。不能说硕山的书法写到顶峰了,但硕山的书法气象很好,包括他的画给我的印象是,既有气象博大的一面,其中也不乏精锐的一面,画如此,书法也是,这个山东大汉有内秀的地方。
      硕山比我小几岁,这个年龄的画家,能把几种书体和国画一块来修难能可贵。与同龄的画家相比,硕山的书法是好的,现在写好字的画家不多,硕山坚持书画同修,路数是对的。希望下一步在书法方面再加大一些力度。多写写《散氏盘》、《石门铭》等大气阳刚碑刻,可能会对大写意画有一些帮助。
      
      杨庚新(《艺术》杂志执行总编、美术理论家):
      在美如画的恭王府花园欣赏马硕山的画作,确有清泉洗心之感。硕山的画展向我们展示了学习传统,传承传统,革新创造的花鸟画成果,可喜可贺。
      硕山出生于1963年,像他这样的画家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也经受过“八五”美术新潮的洗礼。经过近二十年的冲击、较量,中国画传统又走向回归。生逢其时,硕山这一代很幸福,赶上一个好时代;也很幸运,遇上一位好老师。他可以在前人师辈的经验得失基础上学习钻研传统,避免少走弯路。硕山有今天的成绩,应该感谢这个时代,要珍惜今天的环境。
      硕山是位很踏实、很刻苦的人,他深师古人、今人,打下较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他同时又是一位有心人,抓到了很好的题材,选择了最具中国传统特色的青花瓷,参以环境的描写、概托,或夸张或变形,寄托了一个现代人一种悠远的怀古之情。
      
      贾方舟(美术批评家、策展人):
      已经给马硕山写过文章,至少是在三年前写的,这个文章已经不能代表他今天艺术的评论了。看了他的画册,我觉得他还保留着原来我在写评论那个时代的基本面貌,但是充实了、丰富了、成熟了,也比原来好了许多,基本上是现代的架构上的情怀。让我觉得最值得提出来讨论的或者是肯定他的部分,我觉得“青花系列”当中,从25页到32页的部分,从“青花系列”画花瓶转换到画花瓶里面的东西,我觉得这不只是图式上的改变,而是思维上的改变,他开始画山水,画花鸟不再是现实中的花鸟和山水,而是花瓶上的山水和花鸟,这是不一样的。由于他把花瓶的山水、花鸟凸现出来,所以他的图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为瓶不再是完整的瓶,而是破掉的瓶,左右截取了,只感觉到大体的形状,这种突破不是一般的突破,是作为当代人,在思维上的突破。
      
      刘曦林(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笔墨是无穷尽的。这个时代,搞现代有现代的笔墨,搞传统有传统的笔墨,它们有矛盾,也有很多契合的地方。知会了传统笔墨才能真正超越传统。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是一个水平,站在大师的脚下又是另一个水平。为什么一定要站在大师的肩膀上?为什么马硕山要站在姜宝林的肩膀上才能提高呢?这是说有一种可能性,能不能超过他,可能需要你站在他的肩膀上,把他得到的东西都要得到,还要得到他得不到的东西,才能超越前贤。姜宝林能不能超越前人,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个事情是没有穷尽的。
      刚才谈到创造性的问题,传统和创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关系,我们不能强调了创造,强调了新,就不要了旧,不要了传统。艺术总要发生变化的,古人说,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但继承也是一个规律,没有继承,就断了文脉,新创就没有根。
      我对“原创”这个词有怀疑,涉及到对于“青花系列”的问题,还有人在此前把青花和女人画在一起,这是没有专利的,关键是利用得好坏,利用得是否和别人不一样。我就反对“原创”这个词,我主张“创造”这个词,“原创”好象意味着不要借鉴传统和前人的经验。
      另外一点,提到文化修养,我也是非常有感受,确实是先天不足,我们这一代已经先天不足了,你们下一代更先天不足,这就需要补课。齐白石就是农民出身,之后诗书画印都补,一定要补。走向现代,勾沉传统,空间是非常宽泛的。在这样的空间里面,要把握我们自己,使自己走向自由,自由是成功的条件和标志。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硕山的花鸟画,渊源于中国美院,既学习了传统的写意,又熏染了现代的构成,从学于姜宝林后,更使传承文脉与锐意创新相结合。从新出版的画册中可见,除去气韵笔墨都见功力的传统小品外,他先后推出了两种面目的作品。先是画原生态的花鸟,避免折枝的单调,注重气势,大面积落墨,追求生态的浑成朴茂。近年又画老屋中的青花瓷,把古老的建筑桌椅与案头青花器皿和插花果盘组织在一起,古色古香中有生机,沉郁斑驳中显清雅,唤回了历史记忆,顺应了现代人的心理需要。在这类作品中,他已使用了平面构成,强化了视觉感受。稍后,他进一步拉近青花瓷与观者,把空间平面化,近距离截取青花瓷的主要部分,画山画水,画花画鸟,瓷器四外则以浓墨代替传统的空白,既突出了青花的山水花鸟,又以逼人的视觉弘扬了青花瓷上悠久而清新的自然。古与今、笔墨图式与平面构成的双重结合,反映了他在传统文脉与现代视觉间的巧妙连接。这种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书面发言)
      
      孙克(中国美协国画艺委会秘书长、《美术》杂志编委):
      这两天抽空翻阅马硕山的花鸟画集《清泉洗心》,感到难得的愉悦和兴奋。我对于马硕山不是很熟悉,这次比较认真、集中地看到他的一批作品,非常高兴花鸟画界有这样具有才华的画家脱颖而出。
      看马硕山的画,感到难得的愉悦。是由于他的水墨写意花鸟画给人形神兼备、清新流畅、笔锋劲健、墨彩丰腴的美感。他的画风属于灵爽秀雅一类。清爽而不入轻薄,雅逸而不乏温厚。他有一批以青花瓷瓶为主题的生活场景之作,意境温馨,笔墨轻盈,生动有趣。一些小品也颇见功力,观之赏心悦目,可圈可点。
      看马硕山的画,感到难得的兴奋。是因为这些年来水墨写意画有呈萎缩不前之势。原因在于写意画难度高,境界开拓不容易,但是,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变化,艺术的发展更无止境,我们只有在前人大师巨匠的肩膀上努力继承学习,勇敢攀登。(书面发言)
      
      梁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美术理论家):
      好几年前,我已注意到马硕山先生的“青花瓷瓶系列”、“扇面系列”等作品。他以一个青年人的敏感,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构成理念整合,展示出当代人的审美精神与个性特征,其探索给予我们许多有益启迪。后来,又看到硕山在中国画研究院求学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到他在写意花鸟画当中着力甚多,而他在毕业汇报展览中展示的作品,已体现出他的写意笔墨具有扎实的功力。
      这是硕山的难得之处。但更难得的是他一直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既不满足于既有的传统,也不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他的“青花系列”把瓷器、瓶花、窗棂等图像符号组合在一起,有很强的象征和隐喻意味。他将平面构成、黑白分割等手法引入水墨创作,用新的手法尝试拓展写意花鸟画的表达空间,在展示个性的同时也给观赏者带来“陌生化”的审美体验。(书面发言)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硕山以“清泉洗心”为题展示近作,显现了一种执着于“清”的美学意趣与艺术志向。这在中青年画家中并不多见,因而,显得殊为难得。
      身处古齐国之都,马硕山对中国文化中由来已久的“淡风清骨”的崇尚当然不会没有深刻的体会。马硕山选取的意象就似乎都与清供和静思有关,显然是在体悟和探究“无我”时质实象虚,得意忘言的境界。因而,寥寥数物,往往正是灿然了悟的选择,力图将那种超脱物累的老成、深远,以及摒弃繁缛,洗却铅华的自然率真等呈现在画面上。(书面发言)
    本帖由画友自主发表,不代表本站和画家观点,据此产生的私下交易,画家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编辑】【引用 IP:已记录    
    发表新评论】【发表回复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 快速回复


    = 注意事项 =

    • 严禁发表有违反法律的内容文章
    • 严禁发布含有色情、病毒或者木马的链接、内容和图片
    • 本站内容仅涉及画家、美术、作品、展览等内容,禁止政治、民族性敏感话题
    • 会员们应互相尊重,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 提倡发原创帖,转载好帖,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内 容:
    验证码:    *看不清,请点击左侧图片换一张


    扫一扫 加关注
    享手机艺术数据库
    Copyright © 2008-2025  中国画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画家网 测试版(BETA 5.9), 欢迎通过邮件或论坛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站QQ群:32539669(画家群一) 112089445(画家群二) 63188168(中国美术馆联盟群)
    联系站长: flytiger   ICP备案号:鲁ICP备1020908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