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研讨会综述https://www.huajia.cc 2010.06.29 08:11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邵大箴:首先,我参加了展览的评选工作,认为这次评选工作与全国美展不同之处在于更充分地展示了全国各个年龄段以及在各方面有成就的艺术家的作品。因为全国美展恢复以后,很多老艺术家由于自己是评委,作品就不拿来参评,而此次展览在这方面做了弥补,这种评选工作的经验,值得我们总结。其次,这次参展的作品大多是最近几年的新作品,这个经验值得注意。全国美展要发现新人,涌现出来新作品,从而显示他们的面貌很重要,但是另一方面,有些不是在全国性美展上出现的优秀作品,而是在个展或者一些局部的展览以及某些主题性的展览上出现的优秀作品,往往被全国美展忽略掉,这值得我们注意。当然,以前已经得过奖或者大家都很熟悉的作品再拿来在艺术节上展览,或者在全国美展上展出,这也不需要。这次强调的主题是“中国风格·时代丹青”,这非常重要。艺术要反映我们的时代、反映我们的中国形象,但是反映中国的民族形象、中国国家的形象,应该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不要把它成为一种说服艺术家提供作品或者进行创作的束缚。口号是整体口号,总的要求是这个,不是每件作品都要体现国家形象,这个很重要,假如产生误解,可能会束缚艺术家的创作手脚。体现我们国家民族的形象,是一种自然的流露,而不需要刻意地去创造,这一点在宣传、解释时要注意。 本次展览在已有的基础上做到了反映中国的风格及时代的特点,这点做得比较好,但是更全面地反映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崇高、平和以及中国人民所具有的和谐共处的、幽默的、淡定的情绪和气氛,还需要努力。轻松里面有严肃,平淡里面有庄重,这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办这个展览也有一个问题,如果大大小小各种艺术门类都有就很杂,但是没有诸如连环画、漫画、民间美术等小品种也是个缺憾,所以将来在下一届艺术节举办全国美展的时候要考虑到。 杨力舟:这个展览获得圆满成功和巨大反响,应该庆贺,也值得总结经验。我们感谢文化部领导和中国国家画院、广东省政府、广东省美术界的共同努力。“中国风格·时代丹青”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和永远的命题。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作品,每一个时期的社会环境不同,艺术家独有的认知与感情不同,自然产生不同的文化遗存。不管它的变化有多大,但是中国的文化品格,民族的精神风貌和艺术审美表征是一脉传承的。该展体现了这一特色。具有定位明确、程序完善、浓缩精品、特邀大家的指导思想,抓住了时代发展的命脉,集60年来的老中青名家,济济一堂,其作品体现了国画、油画、版画各自的艺术特征和多种艺术风格,其多种审美功能的竞现,使过去那种以教化功能为主要倾向的官办展风不复存在,新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个人风格的壮貌和高水平,代表了中国画坛这一时期的繁荣和谐景象。观摩大展后,令人感奋。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化部主管表演艺术(戏剧、音乐、舞蹈、杂技等),文化部和中国美协合作筹办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但是承办以美协为主。所以在举办中国艺术节之初,并没有考虑美术。经过争取,在第一届艺术节里增加民间美术展览,推出中国美术馆的藏品。后来,文化部以全国的重点画院举办美术展览,延续至今日。中国艺术节举办第九届时,文化部在近年各种大展的基础上,成功举办“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政府的中心工作纳入美术,举办美术大展已成定局,而由中国国家画院来承办,其定位、模式、操作规程、组织办法、办展机制都臻于成熟,为今后艺术节中的美术展览,开辟了新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意义旨在里程碑性。 艺术节的美术展览和全国美展,互为补充,又各自分工。我认为两者均有美好的前景而必得双赢。全国美展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参展的画家十分广泛。那时刚刚经过“文革”浩劫,老画家纷纷亮相,在第五届、第六届美展中占据很大比例。到七届、八届美展之后,老画家逐步退出,以中青年画家成为主力,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老画家回避竞争性,不与年轻画家争锋可谓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美展逐步年轻化,同时画种越来越多,从过去的国、油、版、雕、年、连、宣增加到数十个种类,所以竞争性和年轻画家为主力,则成为全国美展的特征。这个特征是客观发展的必然。艺术节的美展全面关照美术家队伍,集老中青画家于一堂,画种的选择与学术的定夺,可以灵活配置,并且随中国艺术节的内容和举办地的区域状况来确定主题、展出画种和规模大小,这又是中国艺术节的特色。两个美展各自发挥优势,都离不了政府的支持和指导,都离不了各美术团体、艺术院校、各美术馆、画院的支持和参与,最终要靠全国艺术家的刻苦努力,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所以大家共同协作,使中国艺术节美展和全国美展的宏业定会兴盛,深入人心。 第九届艺术节美展的圆满结束,也证实了国家画院的实力和开拓精神,以及巨大的潜力。团结四面八方,做事做好做强,也是杨晓阳院长的夙愿,我们深信,今后的艺术节美展会好上加好。 袁运甫:此次展览的组织工作,从部长到副部长,阵容强大,说明领导的高度重视,新闻界不断采访、报道,可见中国国家画院的组织工作非常细致。看到美展中这些优秀作品,我认为都非常有分量,能够代表“中国风格·时代丹青”的主旨和方向。拿到任何国家来看,都是非常优秀的一批艺术作品。把这些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展示,正显示出中国美术界壮大的力量。把一些优秀的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放在一起欣赏的时候,就感觉到我们的美术收藏有很大的领域可以开展。我们需要很好地从理论上给予支持,使这些年轻画家能够得到一种更好地展示他们才华的机会。对美术工作的推进,现在能够找到一种方向,而且很有成效,能够鼓舞人,使人有一种竞争意识和推进的作用,这是我们的展览,也是我们搞艺术节的一个最初宗旨,此次美术展览的成功便提供了非常好的经验。艺术创作应当一浪比一浪更高,这才有一个发展的机会,而且这一点已经有一种很好的基础,这个基础要珍惜。 刘曦林:展览策划的思路、创新的思考,以及艺术作品的质量,是成功的,这次展览的突破不仅在策划形式上,而且还提出了鲜明的主题“中国风格·时代丹青”。这里有非常明确的国家意识、精英意识和导向意识。如果每三年举办一次都以这八个字为主题的展览,可能影响到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但是它的涉及内容,近似于过去提倡的民族风格、时代精神这些字眼。风格被赋予了国家概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标准,应该和整体的文艺方针以及“二为”、“双百”之类的各种主旋律和多样化方针是一致的,而且“时代丹青”命题和这个也是呼应的。在文学艺术评论当中艺术特色可能和国家、民族这些宏观的形象能比较吻合,但是我觉得在强调国家特色、国家意识的时候,还要认真地尊重艺术规律。风格在某种程度上更体现艺术家的个性,希望找到一个比较新鲜的词汇与国家形象、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衔接起来。中国过去有很多教训,正面的和负面的都有,当强调某一个方面的时候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强调了内容忽视了形式,强调了形式忽视了内容,强调了国家忽视了个体。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发展的时期,当国家特别重视艺术的时候,作为学人,作为艺术家,自身还要有一个清醒的学术头脑,有个清醒的学术意识,对一些概念、词汇、说法,希望更加沉着、冷静。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积累,需要一大批人甚至一代代人潜心致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