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研讨会综述https://www.huajia.cc 2010.06.29 08:11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2010年6月12日,中国国家画院在永兴花园饭店会议厅隆重举行第九届中国艺术节“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画家、理论家以及主管部门领导出席了此次会议,他们是: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北京画院院长王明明,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解永全,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文化部艺术司文学美术处处长安远远,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协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许钦松,河南省文联主席、河南省美协主席马国强,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高云,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袁运甫,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陈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宋源文,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广军,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李宝林,中央文史研究馆书画院院部委员马振声,著名理论家李松,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树声,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刘曦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陕西省画院一级美术师郭全忠,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陶咏白,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顾森,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一级美术师张培成,陕西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崔振宽,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赵力忠,著名批评家邓平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研究部主任赵建成,著名画家王迎春,著名画家朱理存,北京画院副院长袁武,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中国工艺美术馆馆长吕品田,《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郭北平,鲁迅美术学院教授赵奇,广东省美协副主席郭润文,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刘进安,云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贺昆,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美术馆馆长高天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主任邹跃进,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何加林,广东画院副院长林永康,陕西省画院副院长邢庆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尚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池瑜,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林木,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梅墨生,北京画院研究员王志纯,中国国家画院信息交流中心负责人纪连彬,著名艺术评论家傅京生,《美术观察》杂志副主编赵权利,以及中国国家画院的多位画家和各媒体记者共百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作为第九届中国艺术节的重头戏,研讨会就“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览”的当下意义、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当代美术主体的建构、如何理解当代美术创作中的中国风格和时代标准、中国当代美术的海外推广策略、中国写意精神的当代性价值等五个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阐述各自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与会专家积极地为中国美术的繁荣、发展和推广建言献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诸 迪:我们的政府是站在一个更加宏观的、大的文化背景上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正在形成,这是一个基本共识。还有一个共识是文化建设已经进入到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这两点共识,政府、社会都有普遍的认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所处的环境和发展的形势还很复杂和严峻,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各国间的文化竞争在加剧,人与文化、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在增加,全球化在扩大人类的文化视野、凸显文化的整体精神、创作当代文化的多样性、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的同时,对文化发展的负面效应也在日益显现。普世主义和民族主义,一元主义与多元主义,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进一步加剧。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下正视这种文化上的冲突和矛盾,我们就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和创造,重新建构中华民族精神,以回应西方文化的挑战,这是大的文化背景。联系到当前的美术工作有两个核心任务,在“二为”的方向下,在“双百方针”的指导下,一手抓创作的繁荣和发展,多出精品;一手抓普及和提高,提高全民族的精神素质和审美素质。当下中国美术总体呈现出一种更加开放和多元发展的趋势,美术工作者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也在增强,美术生态也更加丰富多样,活跃的艺术市场也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另一方面,当代艺术也体现出很强的文化上的被动性和不成熟性。所以,我们要在大力提倡、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更加开放、主动,以学术性的姿态来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在认真总结梳理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倡导艺术工作者追求文化的自觉,建构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主体精神,在新的语境里构建中国艺术的评价体系,使之成为这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主流追求,这是推动社会主义美术事业发展、繁荣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另一方面还要加大对中国优秀艺术的普及和推广工作,这不仅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也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重新建构民族精神的必然需求,更是中国美术所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 这次展览有两方面的特点:一个方面就是它的广泛性、代表性。因为政府主办这样一个全国性的美术展览,要更广泛地团结艺术家来参与到美术事业的发展当中来,必然对展览组织机制提出一个新的要求,即组建了一个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艺术委员会,采取了地方组织推荐和专家委员会提名相结合的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式,体现出这个时代最具全面性的一个创作成果,这是对中国美术展览机制的一个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就是主题。这个主题在不同层次有不同理解,从主办者的角度,我们是力图展现在构建中国美术主体精神的当下探索下取得的一些成果,倡导它在纵向中体现出历史传承的本质,在横向上体现出当代探索多样化的格局,所以使这次展览的主题具有很强的学术性。以后三年一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如何能够在这个主题上体现出它的学术价值,这是研讨会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和议题,这将对美术创作的繁荣,产生积极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杨晓阳:首先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中国国家画院在文化部领导的直接关心和亲自指导下,使整个展览得以全程顺利进行。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文化代表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世界上的地位,政府非常重视,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曾经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影响了世界,但是文化跟经济的地位却不相匹配。现阶段,中央和政府在各种政策的制定上,对于文化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有力的支持,这次大展应该就是国家文化战略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组织一个最高水平的、代表中国风格的、代表这个时代中国声音的美术展览,是我们的任务。 展览主题定为“中国风格·时代丹青”,主导思想非常明确,就像文化部领导要求的,即把这次展览办成中国的最高水准。在筹备的过程中,蔡武部长、欧阳坚副部长、王文章副部长等都非常关心这个展览,王文章副部长多次亲自到画院来组织各个方面的专家、职能部门进行研讨,最后把主题定成“中国风格·时代丹青”,保证了展览得以顺利、成功的举办。董伟司长和诸迪司长两位领导全程给予具体的指导。安远远处长更是每一个环节都仔细地把关。其中有一些细节,现在可以给大家透露:遴选中每一票的计算,安处长都是仔细地亲自操作。主管部门的重视、领导和直接参与,保证了展览程序的完整、严密,到现在为止没有发现漏洞。 这次展览的机制是一个创新,具体讲即推荐和选拔是将选人和选画相结合,全面推出老中青三代画家。比如全国美展要逐级地从下往上选,这次展览不同,是从上往下选。对于中老年的画家,采用推荐人的方式,认人不认画,就是选定这个人,他自己的画完全自己作主,不再进行评选。对于以往各种大展所覆盖的中青年画家则认画不认人,不管你是谁,只评画不评人。这两个办法的结合,是对以往各种大展机制上的一个弥补,弥补了大展却没有大师参与这样的遗憾。操作的计划从一开始制定就比较严密,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严格的监控,有秩序地进行,避免了一些细节的漏洞。以后该项展览将会三年一届进入国家艺术节,成为中国美术展览的一个最高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