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格·时代丹青—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研讨会综述https://www.huajia.cc 2010.06.29 08:11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本次展览共326幅国油版作品,在补充雕塑、书法和民间艺术之后,即将变成6个展览,进而进行海外推广。从下半年开始逐渐地进入海外推广工程,向中国在海外的12个文化中心进行推广,6个展览先覆盖12个文化中心,将会形成72个展览。这72个展览展完以后再向新建的文化中心继续推广,或许还有一些没有文化中心的地方我们用其他的方式向外运作,以后将会形成一个品牌,形成一个惯例。首先是三年一届的国家艺术节美术项目,另外是向海外推广这6个展览不断的循环。 吴冠中先生94岁往下数60位,这60位数下来可能还在80岁以上。以秦岭为界,南方、北方各选30位在这个年龄段最有成就的、各个专业的艺术家进行对比。90岁到60岁中间的艺术家用这两个活动覆盖。第三个活动叫“新中国美术家”。60岁以内的美术家,以省为单位,每一个省选10-15人不分专业来进行展览,全国覆盖一遍,最后,在全国30多个省市展览结束以后,推出10-20位各个专业最有成就的新中国美术家。类似这样的活动在中国美术发展工程里面还有很多,比如说还有非常普及的一些活动,像“家庭美术馆”,选世界100个美术家,选中国100个美术家,就是通史性的,用最短的时间,用录像、网络或者其他一些最简便的方式向全民普及美术。半个小时就能把世界美术史浏览一遍,半个小时就能把中国美术史浏览一遍,这是最基础的版本。再升级,是一个小时,再升级可能是三个小时,以这样的方式向全民普及美术,类似这样的活动在中国美术发展工程里面还有很多,这是很丰富、很庞大的一个系统。 中国美术海外推广工程中的展览将发展成6个展览,这6个展览向72个文化中心普及,这算是海外推广工程的一项。再者,组织全国的理论家翻译中国画论经典向世界去普及,还要复制中国历史上的名画向海外赠送,类似于这样的活动在海外推广工程里面也很庞大、复杂。这两大工程国家都非常支持,可能要进行10年-20年,现在处于启动阶段,但这些工程的进行都非常顺利。 国家画院的最后一项任务是收藏。每年有两部分收藏,一部分是国家画院的画家每年要留下精品给画院,给国家留下固定资产;另一方面是国家不断地增加收藏经费,向全国的名家不断地征集作品。 通过这次展览,国家画院增强了信心,相信我们一定会在文化部正确领导下,在全国美术界的共同努力下,把国家画院办成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策划地,办成全国美术界的画家之家,为全国美术家提供一个创作发挥的平台。同时,这次展览还要感谢广东政府、广东的美术界、广东美协以及广州画院在操作过程中给予的具体配合,展览的成功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次大展体现了全国上下在政府的领导下,把中国美术向中国风格、中国标准、中国气派方向发展的一种强烈愿望。 这个展览如果想成为三年一届的品牌进入国家艺术节,还需要大家进一步献计献策,希望大家进一步参与进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不足,比如时间紧,了解情况还不够全面,还有一些好的画家在遴选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提名,也可能还有一些不够理想的画家进入了大名单之内,也可能还有一些艺术家虽然被提名了,但是没有意识到这个画展的重要性,没有拿出自己最好的作品。希望大家在研讨会的过程中或者在会后,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王明明:此次展览是我们当代艺术家的一个高水准展览,这个展览所选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不是为了展览画的,也不是为了参赛而画的,是艺术家自己特别想画的、愿意画的,这个展览的价值就是我们拿出了自己的高水平的作品。在整个展览的操作过程中,国家画院付出了很大的苦心,对每一个作者都认真地去约稿,这也是展览作品高质量和取得成功的关键。通过此次展览,我觉得值得反思的问题是:对传统我们总是采取一种否定、批判的态度。我所接触的那些老先生,他们对中国的艺术从没有产生过任何怀疑,只是觉得自己创作得不够好,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反思。展览就是应该有明确的目标,有明确的群体,有明确的主旨,有明确需要达到的目的。艺术是什么?是通过一种心灵的创造去打动所有的人。我曾接触过很多国外的艺术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对齐白石推崇备至,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只有我们做自己的独特的艺术,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自身独立的艺术体系。 卢禹舜:这次展览最主要的特点是规格高、体制新、规模大、影响深,同时这个展览也承担起代表中国、代表时代的这样一个责任和任务,是一次美术盛会。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社会四位一体同步发展,是和谐社会的一个标志。而美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部第九届艺术节期间推出了这样一个大型展览,更有其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国风格”是美术的国家形象,体现了主流文化在当下创作上的指导意义,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精神在美术创作中具有主导作用,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在当代传承创新发展中纵向延伸为中国风格,有其历史意义;时代丹青是美术的时代形象,体现了画家关注时代,关注人生,关注生命的思索。倡导了贴近生活,贴近画家心灵的创作理念,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美好心灵,激励人心,感召社会,自觉用艺术形式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横向拓展了艺术形式,为美术事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成果的积累做出贡献,有其现实意义。 解永全:中国画研究院成立于1981年,在2006年更名为中国国家画院。2009年,中央编制办又为中国国家画院增编65人,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正式编制是128人,这几组数字和几个发展阶段,充分说明我们赶上了一个文化发展的机遇。我们的国力增强了,文化必然要受到重视,这个展览就是我们国家画院的任务之一。在今后的工作中,国家画院作为国家实施文化职能的一个机构和平台,会更加详细、圆满地把工作做好。当然,这也离不开全国各地文化机构及艺术家同仁们的大力支持。 张江舟:展览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应,媒体反映积极,参观人数众多,这得益于艺术委员会各位专家的努力、评选机制的创新性、国家画院的全力投入,以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全力支持,从而保证了展览的作品质量。 鲜明的主题对提升展览学术质量,扩大展览的影响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风格是本届展览的主题,更是当下中国美术创作的主题,也是豪迈的主题,体现了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回归,是当代美术发展历程中对民族立场、国家意识的一种自觉选择,体现了一个东方大国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精神传统的尊重。中国风格同时也是一个沉重的主题,一百年来中国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画改造、“文革”十年对传统的破坏、改革开放之后的全盘西化思潮等,纵观中国美术现状,能代表古老东方大国的当代国家艺术形象只能在经典作品中能找到。中国绘画所呈现的价值判断有高下、雅俗之分。古人有24画品,24种审美形态有浑厚、高古、冲淡等等,没有血腥的、扭曲的、萎靡的、不健康的精神形态,这是中国绘画的优秀品质。中国风格是对具有中华文化精神机制、鲜活时代特征的美术创作形态的一种倡导,是一种接续中华文化文脉的建构,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形象一定在这种建构中逐渐清晰、明亮起来。中国风格是今后中国美术创作的主题,它的历史贡献会随着中国当代美术历史进程显示其深刻的文化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