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全集》出版专家座谈会节选https://www.huajia.cc 2010.01.09 20:26 来源:中国画家网 发表评论(0)
◎毛建波(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 于这两卷来看,我自己感觉大致是可以放心的,从在座的评价也可以看出来。 对于作品的选入标准,大家见仁见智,都有各自的想法,我比较赞成宜松不宜紧的方式。我们对没有具体的实证能够完全否定的作品,只是专家在见仁见智,还是尽量把它收进去,因为宋画本身数量就很有限。给后人留下一个比较完备的图像资料,比起我们来做简单的判断要好得多。 我还有个建议,通过《宋画全集》的编纂,浙江大学也积累了一批人才。做这个项目更重要的是培养一批人。我相信许洪流等在这过程中受益非常大,他是否已成为权威我们不敢说,最少已是这方面有所研究的专家。除了你们中国古代书画研究中心以外,我觉得浙江大学还可以再成立一个宋画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具备这个条件。同时,浙江大学本身作为南宋故都的名校,有责任来进行宋代文化研究。我觉得宋画研究这个制高点浙江大学有可能占领。 ◎胡小罕(浙江美术馆原常务副馆长): 我和在座的曹锦炎老师一样是在鲍局长的领导下参与到《宋画全集》工作中来的,对项目的整个过程比较了解。张曦书记、鲍贤伦局长起初的构想是一个大的文化研究工程,包括一部《宋画全集》,一个宋画特展,以及一个关于宋画的高水准学术研讨会。《全集》出版放在浙江大学,宋画特展放在新建的浙江美术馆,学术研讨会则由浙江大学、浙江美术馆和浙江博物馆一起组织承办。现在看来《宋画全集》出版比较顺利,而宋画特展由于美术馆方面的原因没有预期的那么如意。但特展的前期筹备工作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在国内外博物馆做了资源的调研和组织,基础是有的。 ◎袁杰(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绘画组组长、副研究馆员): 我们和许先生合作得很好,《宋画全集》中我们故宫的轴子和册子都照完了,卷子只照了一半,还有18卷没完成,剩下的大部分尺幅比较长,如马和之的作品、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等。照一个长卷可能需要二三天的时间,全部照完可能需要3个来月。所以这项工作是我们部里的重中之重,我们现在就全力以赴完成《宋画全集》的照相工作。 ◎何加林(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 我们本科的时候临摹很缺少这方面的资料,虽然也有一些画册,但是印刷质量都不是特别的理想。后来,二玄社也出了一些印刷品,原大的图,但也是很有限的。这次画册印有这么多的作品,很多以前都没有看到过,有些原作我们可能一辈子都看不到,因为我们也很少有机会去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博物馆去,也许偶尔会在一些展览上能够看到一些宋画。所以这对我们从事实践创作的画家来说是受益最大的。 ◎顾震岩(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宋画全集》的项目实际上在前几年刚上的时候我就知道了,当时我就感到很高兴,因为我自己对宋画,无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比较感兴趣。 第一,这个项目从学术角度来讲是一个最高规格的,学术性非常强。《宋画全集》把宋画的一个准确的面貌印出来了,对于我们研究宋代绘画技术这一点来说,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图像的保证。 第二,我们搞宋画研究,尤其要注重于宋画本身的技法的、本体的研究,比方说当时一个学生写了“宋代绘画用笔流变”,那是个非常专门的研究。我们现在谈宋代绘画,大家第一个概念好像宋代绘画很工整,而元代绘画更写意。但是实际就我个人观点来说,宋代绘画不能以工笔而论,它的理念、用笔的各种方法是非常丰富的,而且有些画的用笔风格、节奏起伏是非常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浙江大学的《宋画全集》的编纂、出版,实际上为我们研究宋代绘画提供了非常扎实的基础,栽了棵很大的树,我们今后可以在这棵大树下乘乘凉,做一些事情。 ◎郑力(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早上听到有专家说选编的原则最好松点,我蛮有同感的。像上博那张巨然的《万壑松风图》,上海的陈先生说有争议,不知道最后有没有编进去,我希望它能编进去。当时我看了这张画印象非常好,山顶的两个大拇指大小的苔点振聋发聩,记忆深刻。我觉得标准宽点好,这样对我们画画的人来说可以看到更多好东西。以前看陆(俨少)老的山水画刍议,他自称是“珂”班出身,他那个时候,珂罗版是最好的印刷品。我们这一代可以说是二玄社出身,临本基本是二玄社的印刷品。我想《宋画全集》出来以后,很多画家可能就是“宋画全集”出身了。刚才看了部分成品印制极为精良,惊为天人!超过波士顿博物馆那本,我看是目前最高水平的印刷品了。二玄社虽然印制精但毕竟品种少,《宋画全集》几乎梦幻般收集了全世界的宋画,它的影响不可估量,这是划时代的贡献,这是中国画家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