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全集》出版专家座谈会节选https://www.huajia.cc 2010.01.09 20:26 来源:中国画家网 发表评论(0)
◎吴晓明(浙江大学艺术学院教师、博士): 我提个建议,是不是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先出版规划中的文献卷,然后同时规划详细的著录、画学文献的整理研究工作,在适当的时候出多卷本的著录、文献集成。这样既不会延误整体的出版进程,同时也能够保证能产生与《宋画全集》图像相媲美的宋画著录和宋画文献集成。 ◎丘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 它的整个运作的时间和空间的跨度相当大,而且这个跨度对《宋画全集》编纂中心来说,就是要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跟文博系统的协调商谈上,展示了他们工作上统筹谋划的智慧。所以我觉得这个项目能做下来真是非常不容易。 国家新闻总署谈到我们国家现在还缺少精品文化。我们的经济建设非常好,而我们的文化精品则非常缺乏。《宋画全集》恰恰就是一个能体现了我们国家重要文化产品的精品意识,我想在今后会展示出它的影响。 另外,我想谈一下印刷本身的问题。我曾有幸看到过美国和日本的大部分作品,而且主要是在库房里看的,当时看的时候非常注意好的印刷品和原作之间的差异,特别是在波士顿博物馆库房的时候,他们把日本出版的作品集拆页下来和原作进行比较。我非常仔细地比较了几张重要的作品,如《历代帝王图》、《捣练图》、《番骑图》、《北齐校书图》等等。我发现他们的书确实印得很好,但是都有一个偏差。整个书印刷的风格都偏暖色,调子非常暖,而且做得特别漂亮,这种漂亮是以夸大反差度为代价的。以《捣练图》为例,他们把头发做得非常黑,与脸部粉黛的衔接则不自然,如果没有仔细的比较是很难发现这个特征的。还有石绿、石青包括朱砂的感受都过火了,这种漂亮很难传递非常古雅靓丽的感受。在这方面这本《宋画全集》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这一点点的提高我觉得不是那么容易的。以出版领域来讲,这是提高了一大步。当然这里面还有其他作品,我也看到了这样的进步。比如《番骑图》里马头上的“踢胸”,即红缨球,还没有出版物能够印出这么正的红来,这本出版物就把这种感觉做出来了。 ◎吴敢(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 我跟丘挺兄的观点比较一致。说实话,刚进来看到这些放大的印刷品时还是有点吃惊的,很多细节能做到这样的程度。这个项目叫做《宋画全集》,各大博物馆的藏品解决得应该是非常好的,接下来可能难度比较大的是一些重要的、流传有序的私家藏品,如何来掌握呢?特别是宋画,有一些非常重要的作品是在私人手里的,包括海外的,甚至有时候拍卖会上也会有一些宋画。我曾在佳士得拍卖的预展上就看到过一幅张大千收藏过的燕文贵的《溪风图》,是非常好的一幅画,宋是应该到的。所以,这些流传在民间的、传世的作品该怎么解决? ◎张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 我是美院的老师,从教育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的教学理念是“宋进元出,从宋人入手,从元人出来”,而明清这两块几乎是作为选修的内容。所以我想《宋画全集》的出版的影响不但是在学术界,实际上对教育这一块也会带来非常大的帮助。这项工程还不仅仅是对教育界,实际上还是对文献的一个抢救性的工作,这真是功德无量的。还有一些私人藏品,你不去出版,我们就看不到,可能它永远都是秘玩的东西。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文献性。全集文献性的意义在于它的社会功能,它会给教育界、收藏界、艺术品评等方方面面都带来很大帮助。 第三是学术性。在学术方面,我觉得后面的文字部分很重要,包括以往谢老、启老提出的对宋画的不同理念,这实际上是一项正本清源的工作。 还有就是系统性。早上单国霖老师提到了源跟流的问题,既然是有《宋画全集》,那是不是也该有《元画全集》。 另外一个是完整性。我们从看画角度说,无论是技法学习还是学术研究都需要了解全面,比如说前题、后跋,包括印鉴、钤印的释文等等,这些很重要,看画是一个很全面、很立体地了解一张画的过程。它不是一个读图的概念,而是一个有渊源、文脉的东西。 ◎曹锦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刚才池老师讲得非常好,能够通过这个《宋画全集》的编纂,在浙江大学艺术学院里面成立或者长期持有一个固定的队伍,那是非常好的。如果自己有这么一个固定的队伍,通过编纂《宋画全集》培养一个书画研究团队,我想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不仅是对宋画研究。 另外,我建议,宋代的壁画是不是可以考虑收进去。因为我知道《中国出土壁画全集》今年年底可能会出版,这里面出土的宋代壁画已经有了,有条件的话,我们还是要把壁画部分再做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