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全集》出版专家座谈会节选https://www.huajia.cc 2010.01.09 20:26 来源:中国画家网 发表评论(0)
◎单国霖(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关于编辑的原则,刚才陈老师和肖院长都谈了,我很同意他们的意见。现在上博这项工作已经启动,正在挑选展品和编辑,我也在作这方面的思考。 一是作品的选择。这上面有不同的意见。有些作品过去我们归之为宋画,现在却几乎已经否定掉了,这怎么处理?如果认定这个作品不够宋代,我们确实达到共识了,可以不收;如存在分歧,还是要收入。但我们在文字解说中,争取把各方意见都收纳进去,以供读者研究分析之用。 二是编辑的完整性。过去我们有些资料缺乏完整性,例如手卷,只有画面部分,引首和题跋都没有展示,这对研究来说,缺乏资料的完整性,可能会把研究引向歧途。这次机会难得,故宫好不容易把片子拿出来了,辽博也拿出来了,因为下次再要请他提供这样清晰的照片是不可能的了,我们就利用这样非常难得的机遇把文章做足。 三是印刷的质量。上个月鲍厅长陪我到厂里去看了,当时看到的是最早的一个本子,印刷的质量是达到了非常高的一个程度。我们要超越,超越我们以前印的书,超越国外的,例如二玄社之类。这种目标也是应该的,中国画我们应该印得最好。现在从印刷质量看是达到了这种要求,不管从清晰度还是局部印刷讲,都把重要的地方表现出来了。 四是建议在《宋画全集》出版的过程中,在适当的时机召开一次宋画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因为有图像和资料,我们可以召开这种会议。要把出版的成果转化为研究的成果,把宋画研究提升到新的水平。我们还是要在学术上产生一批成果,使宋画工程达到双丰收。 ◎董宝厚(辽宁省博物馆书画研究专家): 辽宁博物馆知道这件事情以后,无论是馆长、基础研究部门,还是摄影部门都很关注,也很支持。当时在出版和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对《宋画全集》都很期待。看到许洪流他们工作热情高涨,认真负责,特别是准备工作充分,给我们增添了许多信心。我想从研究的角度,对《全集》出版谈些个人看法。 一、从研究上讲,材料是第一位的。傅斯年先生讲过,史学就是史料学。我想没有材料任何研究都是空中楼阁,而美术史尤其是绘画的研究更需借助于图片。《宋画全集》能收集到这么多的图片,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我觉得这个意义是很大的。 二、艺术史的研究应该和文学、哲学及其他历史研究相结合,文史哲是不分家的。 ◎周积寅(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想《宋画全集》这么大一个工程,入编作品的真伪是个问题,是个必然涉及到的学术问题。我同意刚才单老师的意见,够这个人水平的作品可以定这个人的,但是要把争论的意见写上去,把各家的意见都放在里面,作为研究的参考。 再一个建议,宋画这项目成功以后,能不能将宋代美术研究到底,包括壁画、版画、雕塑等,集中成一部宋代美术大全。那样的话就很了不起了,研究宋代美术就更完美了。 ◎任道斌(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以前到日本去的时候,铃木敬先生他做海外中国书画的整理工作,做了十几年,编了整个中国绘画总的图目,后来他的学生继续编,又编了4本,就把海外中国书画像做账本式的做出来。那时候我觉得很心酸,现在我们中国人做这个事情是大好事,我们应该高兴。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最重要是要有史料,像宋代,《全宋文》出版了,《全宋诗》出版了,《全宋词》出版了,没有一个全宋画,现在《宋画全集》填补了这方面学术上的遗憾,这是个大好事。 ◎徐建融(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在《宋画全集》出来了,尽管没有出齐,但它的出版将引导一个宋画研究的高潮。我们国家现在投入的科研经费非常大,取得的科研成果也非常丰硕。科研的数量排在世界的前五位,但是科研的质量排在世界的120位之后。为什么数量这么大,质量那么差呢?主要是为研究而研究。我想关于宋画的研究也要注意这种情况。那么,我这么说是不是主张不要研究了呢?研究还是要的,要为了学习而研究,为了实践而研究。所以,我希望《宋画全集》出版所推出的高潮,不仅是研究的高潮,更是学习宋画的高潮,在全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来引导学习宋画的高潮。通过学习宋画,可以引起一个传承、弘扬中国画传统的新高潮。如果我们把宋画这个传统扔掉的话,那是很大的损失,传统的弘扬将很艰难。对宋画传统的弘扬,需要借助于《宋画全集》的出版作进一步的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