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购物车
|
充值
|
帮助
|
买画
卖画
找画家
看画展
找美术馆
我的画室
我的画室
•
修改个人资料
•
推荐画家
•
提交美术馆
•
发布新闻
•
我发布的信息
•
出售中的作品
首页
>
中国画家沙龙
>
美术批评
>
刘工 | 不要把艺术玩弄的太玄乎
上次登陆:无登陆信息 登陆IP:216.73.216.204
等级
游客
发贴
{USERPOSTS}
积分
{POINT}
今日
0
贴 | 昨日 1 帖
共
76645
篇帖子 | 其中
62671
篇主题 |
29695
位会员
美术批评
· 回复留言
= 注意事项 =
严禁发表有违反法律的内容文章
严禁发布含有色情、病毒或者木马的链接、内容和图片
本站内容仅涉及画家、美术、作品、展览等内容,禁止政治、民族性敏感话题
会员们应互相尊重,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人身攻击
提倡发原创帖,转载好帖,请注明出处和原作者。
标 题:
内 容:
刘工
|
不要把艺术玩弄的太玄乎
简单地说,绘画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它具有再现社会生活的图像功能,其主要审美特征是可视性。审美,首先是审,用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欣赏美,即是审美。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人的审美
思维与传统
文化
息息相关,文化构成了我们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了一种大众文化性的审美特征。
从审美的形成条理来看,这里
可以
从四个层次来认知我们的审美过程。
第一层次是最大众化的,可称为
“艳俗”的受众面。这里说的艳俗没有贬义。如农村的大红大绿的衣物、民间
的
绘画、通俗文艺等都属艳俗的层面。这是构成我们民族审美的最基层,也作用于每个人都有的艳俗情结。不仅如此,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第一层次的审美过程常常被主流文化借用,宣教的功能非常强大。如
歌咏诗赋
能把人神化,绘画
艺术
能把人鬼化,戏曲
文艺
能把人活化等等,这些都是主流文化借助
“艳俗”来推广与弘扬统治者的政治主张。通常,统治
阶层
会用
“喜闻乐见”来推销文化,目的不在附和大众品味,而是借“艳俗”满足大众口味。
有道是,中国人对
“艳俗”
的色彩极为喜好。这是
由农民在长期
耕作
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
以
农民自身
的
娱乐为中心
,
构成了
中国最为广泛的
文化类型
。
为此,喜庆成为
艳俗
的文化底色。相反的是,中国文人则以
“墨色”为灵魂,特别是中国书法艺术,他
因墨色
的
浓淡变化产生
了一种
不同
的
艺术风格。
有关这个问题,将留在
“
笔墨与笔触
”一节中再论。
在视觉艺术中,从艳俗到媚俗,视觉形象首先是被符号化
的
,接着就是把
“喜闻乐见”复制和再生产。如今,除了
政治文化的
媚俗之外,当代绘画
艺术
还出现了一种
“文化媚俗”
的倾向
。虽然文化本身是排斥媚俗的,但媚俗的社会市场巨大,利益诱惑推动了媚俗作品处处充斥着贫乏空虚,甚至是低俗怪诞。当然,我们也不能视而不见媚俗艺术家的自我良好,不得不敬佩媚俗艺术家的
“创新”理念。这是艺术家利用媚俗的审美效应,
用
置换权钱的技能,充满激情
地投入
,
顺应
了
时代。
审美的第二层次
是
含蓄
,
这也是中国文化人的性格
。
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说:
“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流则远矣。”他告诉我们画山、画水的方法,不可以让山水在画作上一览无余,要“虚”、“挡”、“藏”。这就是审美的第二层次——含蓄。这是包容
的
、蕴藏于内而不显于外的,引导人的认识与理解,即表现出耐人寻味的美。审美走到这一层,典型的就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唐诗宋词,以及中国绘画中
“迁想妙得”的灵感。
含蓄作为中国美学里的一个重要范畴,这种美不是直接的,需要慢慢地去体会,在自然中得以参悟。那么,何为参悟呢?指的是参透领悟,即通过思考明白了事物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了事物运行的规律,意在强调结果。当然,参悟可指参禅悟道,即研究禅机、解悟道理,意在强调过程。如果说,含蓄是一种修养,那么修养隐藏了直白;含蓄是一种情趣,那么情趣隐喻了思想;含蓄是一种韵味,那么韵味充实了乏味。这种审美思想通常表现在物质掩盖了精神的状态下,画家流露出的矛盾情绪。
审美的第三层次
是
矫情
,
这更是中国人的辨理性格
。因为,矫情掩饰真情,故意违反常情,表示高超
,
或
是
与众不同。所以,这一层次特别注重的是激情的、深层的
、
精神
的
和心灵的享受。如荷兰著名画家凡
•高的艺术,以及一些现代派的抽象艺术、行为艺术等非常态的艺术表现,多为有一定艺术特长和爱好的人喜爱。当然,这种“非常态”有别于病态。我们在凡•高的画中,看到一种并存着许许多多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时而相互依存、相互呼应、相互映照。同时这种情感又是浑然、庞杂、热烈、亲切、壮丽、深刻和沉郁,不论是何种情感的激发,他的艺术作品都感人至深。
可见,矫情也是一种真实。这个审美过程如果进入第四层次,就是审美的最高层面,也是中国审美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这就是
——病态。
比如:
人
——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男
人
贾宝玉像女孩,女
人
林黛玉像病人,这就是病态美
;
树
——古里古怪的树可栽在盆里观赏,没有人会把笔直的树苗栽在盆里放在案头当盆景
;
鱼
——病态的金鱼被人观赏不可食,健康的鱼给人食
;
犬
——病态的犬
很
喜欢让人抱,健康的狗不让人逗乐。最典型的是石头,稀奇古怪的石头是奇石,它是爱石之人的藏品,也是一种大自然造化的艺术品。
其实,
病态美的绘画古来有之。从南朝
“秀骨清像”的人物造型,晚唐以悲以怪为美、以病态美为风尚的人物画,到当今让人毛骨悚然的变态的绘画作品,无不反映出这种审美的存在。在中国绘画题材中,表现荷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但表现枯荷之美却是“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另一番情景。这是诗人与画家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慰籍相思,稍解寂寞,体会与品味到枯荷之“留”的残缺美。这就是美的艺术意境之灵魂。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我们从美学的角度阐释其内涵,就更能切入到中国绘画的本体。
删除该帖子
扫一扫 加关注
享手机艺术数据库
关于本站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客户投诉
|
版权说明
|
系统设置
|
隐私权保护
|
城市导航
|
艺术网站
Copyright © 2008-2025 中国画家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画家网 测试版(BETA 5.9), 欢迎通过邮件或论坛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站QQ群:32539669(画家群一) 112089445(画家群二) 63188168(中国美术馆联盟群)
联系站长:
flytiger
ICP备案号:
鲁ICP备10209082号-3
-请选择页面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