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意事项 =
野性与色彩
--刘工“枯荷”系列油画赏析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曹建宁
艺术是一种感染力,更是艺术家的情感凝聚。正如有人乐于表现时代,有人喜于再现自然,更有人崇尚幻觉和虚空。而刘工笔下的荷之枯瘁,有一种可欲燃烧的枯,其“枯荷”系列油画之美,展现出的正是一种沧海桑田般的另类萧瑟,具有一种野性与色彩的,感悟和隐喻精神的性格。
众所周知,中国人与荷的情结源远流长。荷,作为历代文人雅士的一种精神依托,她承载着很多美丽的向往。面对“荷”这一特定的文化符号,我们的情绪犹如随波荡漾的荷叶,在烟波浩淼的艺术诗情中旅行。然而,用油画表现中国传统的荷之精神,则是刘工“枯荷”系列油画给人的最强烈感受。你若深入欣赏刘工“枯荷”系列油画,会发现他的画面构图、色调的运用,以及整幅画面给人的冲击力,却是原原本本的西方风格,是色彩碰撞出野性的力量。
刘工是一位野性十足的画家,也是一位著述颇丰的杂家。身为一位富有个性的画家,其随情性的艺术创作不仅具有不可复制性,同时也具有艺术创作的实践性。欣赏刘工“枯荷”系列油画,不难看出他是一位非常注重印象思维的画家,其作品不仅蕴涵着一种中国文化的诗性美,但又不缺油画的力度美。
这些年,每当我们同行去写生,一旦他走进都市的边缘,离开华琢的市景花园,他总在寻找自然无饰的枯荷。在他眼里,他最欣赏的是风雪细雨中的枯败荷塘,似乎枯荷总能带给他乐以忘忧的情趣。
记得前些年的冬天,我们同行在皖南写生,他的视点总在枯美的景致上。当落日的余晖给人一种野性的景色时,他都会不经意地一瞥,悠然而沉恋地激发起他的创作情绪。而今,刘工没有了背着画箱四处写生的浪漫,没有了涂布飞色的兴致,只是闲庭信步的感悟,然后静坐在画布前用记忆的语言调弄油彩。我想,在他与画布心灵之约的时候,他只想描述自己心灵对野性自然的感悟,不去雕饰那些修整的痕迹,不录那些被粉饰过的美景,只想移情自然之美的记忆。在刘工的野性与色彩中,他好似对自然的枯美总有一种激情,用其奔放的笔触在写意。在他的绘画语言中,我们宛若看到了枯美更是一切生灵生存的环境,是一种原始的、纯真的状态。他用眼熟的记忆去画自然,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获得一种纯粹的享受。这就是刘工在野性与色彩的感受中,他所力求的艺术感染力。
枯荷是自然生命衰竭与重生的体现,也是宁折不弯的人格形象,这是刘工汲取枯荷之美的精神内含。当盛夏荷花的热情退去,秋风瑟瑟的把艳丽吹干,风塑荷之枯瘦,全然没有了出淤泥而不染时的柔软不涩和清正。然而,荷之枯残又是一种郁伤的美丽,给人一种病之美的感染力。每当秋冬来临,刘工总爱去郊外寻找几茎枯荷,寒瘦一池秋水冻结的景象。面对野性四溢的枯荷满池,焦枝残乱的干枯,杂乱无章的残荷枯枝,他都会兴奋不已。也许,他独步在凝结的荷塘边,视线并非是在物色枯残荷枝的形,而是在感悟枯美残缺的精神所在。可以说,枯荷之所以令他神伤情迷,因为他敬畏生命的自然力,他只想用看似稚拙的笔触留住这印象。
诚然,夏日的荷花是面相熙怡,清香幽幽,濯清涟而不妖的。然而,当她婷婷静植过后,荷又是冷瑟,是孤寂,更是雕塑的。春雪秋雨,秋暮冬寒。每当我与刘工相伴走近郊外的荷池,眼前恍惚浮现出明年又是绿杨堤畔的荷花,但瞬间的浮现过后,满池的枯荷荒凉冷落,野性与色彩让人极为情绪。此情此景,让我悠然想起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抒怀:“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