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技 文 化
2009年3月13日,刘玉浦到A8音乐集团、雅图视频公司、网域公司调研。他发现,这些文化“领军”企业的共同特点,就是有着极高的“科技含量”。
深圳“拓荒牛”的开垦、创新者的演绎,依靠的都是“高科技”。许多领军的“文化企业”,同时也是国家认定的“高科技企业”。
大写的“人”,正在特区的旗帜上高高飘扬。
启示:文化的主体是人,发展文化产业也是为了人。用先进的文化塑造人,丰富和提升人的文化精神,这对于城市的发展、图强至关重要。
1996年,劲嘉集团将深圳大学研发的“镭射全息”技术运用于传统的印刷,10年后,一个不到50人的小印刷厂崛起为“中国印刷百强”之首;从利用高科技开发的PIM业务,A8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原创音乐平台,2008年的经营收入超过国际四大唱片公司的在华收入总和。
运用声光电、自动控制等高科技,华强集团打造了“中国迪斯尼”,又围绕“中国迪斯尼”申请了环幕立体电影成像技术等50多项中外专利。在华强集团的制作现场,动漫创作由人工智能、数据管理自动进行,世界领先的“全无纸化”生产线将动画片产量提高了10倍。
刘玉浦说,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是深圳文化产业图强的“必由之路”。
报业、广电、出版“文化三强”着手探索加大数字出版的份量;华强集团的“科技文化链”开始形成;政府连连推出鼓励“科技文化”的政策;“高交会”与“文博会”频繁互动、紧密衔接……
无论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科技文化”已被深圳文化企业作为共同的追逐目标。
启示: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不仅使创新的实现有了技术保障,而且产生出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培育出新的文化业态,使文化产业的创新图强、科学发展有了最大的动力和最强的支撑。
大 众 精 品
当“文化绿洲”初现,深圳就决意让“绿洲”不仅“齐放百花”,而且要培植出“精品”。
深圳的“精品”不是“束之高阁”,而是通过市场、植根大众。
2004年,当“大芬”作为深圳“文博会”分会场,一些画家却拒绝参加:“名字不在‘大芬’现身、作品不与‘行画’并论”。
但“大芬”坚持自己的观点,临摹与原创并举。
2000年,18岁的深圳少年李云迪成为“培训市场”中走出来的“钢琴王子”;2002年,深圳歌舞团从“群众舞台”捧回国际大奖;2008年,《创意油画村》获中国美术奖提名……
从李云迪到几十万的琴童,从高雅的芭蕾舞到居家型的教舞老师、从前卫的荒诞剧到歌舞厅的观众,从现代的“建筑双年展”到普通民居的装修,深圳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取得了“艺术与市场”、“大众与高雅”的对接。
近几年,深圳文化项目共获得462项国际大奖、1364项国家大奖。
近年的“猴票”、“猪票”、“牛票”,深圳设计师陈绍华的作品成为邮品市场的抢手货;世界设计业顶级的“红点至尊奖”,让嘉兰图公司频频取得设计订单;从获“五个一工程奖”的小说《花季雨季》,海天出版社衍生出230多种文化市场的畅销品……
学习钢琴人数、百户家庭钢琴拥有量全国第一,577个公共图书馆、国内率先实现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室……深圳规划的“钢琴之城”、“图书馆之城”、“设计之都”、“动漫基地”四大“精品”,眼下都已见雏形。
启示:做大做强需要“精品”、“精品”是实力的象征。但是,精品只有得到大众认可、市场认可,才有价值和生命力。
逆 势 上 扬
2008年初,国际金融“海啸”开始拍击深圳湾。
深圳早有预警:可能面临比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更严峻的挑战。靠着改革、创新集聚的实力、技术、品牌和政府的服务,深圳文化企业从容应对国际金融“海啸”、甚至顶着惊涛骇浪走向世界。
国际金融“海啸”袭来,试图以新产品稳住市场的松下、阿尔卡特、摩托罗拉等连连给嘉兰图设计公司发来外观设计订单;华夏集团组建企业“集群”、扩大动画原创出口,原创动画片《憨八龟》走上NHK屏幕、衍生品也同时“登陆”日本;华强集团开始在伊朗建设“方特卡通动漫园”,实现了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主题公园首次向海外输出。
国际金融“海啸”使高档消费下降,却让经营大众消费的深圳文化企业捕捉到“商机”。腾讯公司开发新游戏、增加新服务,2008年的互联网增值服务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95.5%,“QQ空间”活跃用户量突破2亿、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站;A8音乐集团发展原创UGC音乐平台,2008年实现经营收入、利润增长“双翻番”。
国际金融“海啸”带来倒闭、裁员,深圳文化产业却“逆势扩张”。A8集团新成立手持设备终端软件开发、手持播放器研发等新公司,嘉兰图公司连连在北京、顺德、成都开设子公司;腾讯公司新录用700多名大学生、华夏公司新录用1800多名员工。电影放映、图书发行和社区文化活动,更让外来农民工有了就业门道。
启示:深圳文化产业“逆势飞扬”,是“经济寒流”中的一朵报春花、让人感觉到阵阵暖意,它给了我们勇气和信心,也给了我们思索和启示。
文 化 立 人
1983年,深圳决定用“拓荒牛”铜雕,铭记特区创业者和创业精神。经费报告送往政府财政官员,没想很快被退回:为什么做一头假牛竟比买一头真牛还贵?深圳明白了:文化“立市”、更得文化“立人”。
1996年,第7届全国书市在深圳惊现百万人购书的壮观场面、创下购书量等7项“全国之最”。于是,一年一度的“读书月”,年年热度不减。
政府投入约52亿元,建成300多个市、区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全部免费开放;对芭蕾舞、交响乐等“高雅”文化,政府补贴票价。
2005年6月27日,以“鉴赏?品味”为主题的“市民文化大讲堂”首次开讲。至今近200场讲座、听众近10万人次,不仅有深圳市民,更有千里赶来的上海、武汉、南京听众。有享受,就有参与和创造。
“打工妹”安子记录《青春驿站》、中学生郁秀讲述《花季雨季》、大学生马化腾研发“小企鹅QQ”、“义工歌手”丛飞用歌声和关爱《愿你幸福》……
参与和创造中,凝结出创新、开放、竞争、包容的深圳精神。
深圳从文化专项基金每年拿出数千万资金,资助、奖励、采购、保护深圳的文化原创作品。
深圳市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说,只有提升市民的价值观念创造力、文化创新力、城市凝聚力,深圳才能形成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人,是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之本、更是深圳的城市图强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