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朱乐耕:建立丝绸之路上陶瓷贸易研究 问题: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发展丝绸之路不仅有经济上的意义,还有文化上的意义。而且要说清楚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与人文基础,但有关这一方面的研究还远不够深入和完善。
建议:通过研究丝绸之路上的陶瓷文化和贸易可以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概念,也可以让国外看到中国当代陶瓷近些年的发展状况和水平。
一、设立一个研究课题,组织一支学术队伍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出版相关的研究著作。
二、课题组除写作外还可以组织一支考察队伍,沿着当年的丝绸之路,到沿途不同国家的博物馆做考察,与博物馆内的专家学者交流。考察队伍中除有学者外,还有当代中国一流的陶艺家,可以在一些重要的博物馆展示中国当代一流的陶艺,并赠送中国学者的研究著作给这些博物馆,将中国陶瓷历史的研究与展示延续到今天。
三、组织工作可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召集相关的学者共同参与,推进这一研究课题的顺利进行。经费可以由中国艺术基金会资助。
中国国家画院艺委会副主任李延声委员:让非遗在市场中保持活力 问题:“草根沃野赛名花,香彻寻常百姓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世代相传,成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绝世瑰宝。然而近些年来,随着非遗传承人日渐老去,一些瑰宝逐渐陷入了传承断代的窘境。一位传承人的离世,往往意味着我们同时失去了一项稀世绝学,国家分批认定的1986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中226位已经去世。所以应关注如何让非遗传承发展。
建议:要让非遗走向市场,才能保持其活力。
目前,不少非遗项目的市场适应能力很弱。在云南腾冲,有的非遗传承人一年才能挣3000多元,还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挣的多;在海南,手工黎锦制作费时费工却利润微薄,年轻人基本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建议将国家财政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补助金额由每人每年1万元增加至3万元,并对非遗产品进入市场实行税收扶持政策,若能激发年轻人自觉自愿地去学习和传承非遗项目,那这笔钱,就花得值。
浙江美协副主席何水法委员:设立传统书画终身教育机构
问题:《礼记》有言:“人不学,不知道。”儿童启蒙读本《三字经》里也说:“人不学,不知义。”“知道”与“知义”不仅是民众的热切需求,也是当代社会和谐稳定的保证。当下“传道”与“授义”的任务主要由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来承担,在这三个阶段的教育之外,也有由普通高等院校创办的成人高等教育、由团体或社会力量创办的成人教育(依托高校)和由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举办的各种进修班三种继续教育形式。就目前的师资教育状况来看,这三种成人教育仅仅起到了较小的辅助作用,相对于西方国家成人教育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而言,我国的成人教育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在传统文化艺术领域,这一现象更为显著。
建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整体,底蕴深厚,包罗万象,推行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找到良好的突破口,方能事半功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内涵渗透于每一种文化形式之中,而传统的书画艺术是其中最直观的体现者。书道与画道对于虚实、阴阳的强调对应儒家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所强调的持中、稳健、理性、包容、调和,对于发展变动中的当下而言,无疑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书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又与其他文化形式比如文学、历史、音律等交融贯通,因而推行传统书画艺术教育,也能调动民众对于其他传统文化形式的探索兴趣。目前,我国高校已经建立起了基本的传统书画教育体系,但由于高校受制于师资条件,目前尚不能满足广大书画爱好者、尤其是已经具备一定水平又期待得到更好提升的专业从业者的受教育需求。因而我倡议,在中小学与高校传统书画教育之外,设立高端传统书画终身教育机构,完善传统书画终身教育机制,推广名师讲学的教育方式,使其真正满足民众和社会的双重需求。
西藏文联主席韩书力委员:西藏画派作品亟待保护性收藏
问题:目前西藏画派的作品没有一个正规陈列和研究的地方,大批画作流散到海内外。西藏当代画家的艺术作品,或者被入藏游客低价买走,或者自生自灭。
建议:国家每年拨出一定款项,用于抢救、购入和收藏西藏当代画家的优秀作品。画作需要被时间和观众检验,哪幅是自己的巅峰之作,连画家本人当时也很难意识到。画家创作力的顶峰时期非常有限,如果可能,我们都希望代表作能留存在西藏。建议国家能尽快考虑建立西藏美术馆,使其成为一个向世界展示西藏文化发展成果的平台。
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委员:传统手工艺资源遭冷落
问题:尽管一些地区的手工艺资源丰富、工艺精湛且极富民族文化特色,但由于交通相对闭塞,信息不够发达,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资源没能充分推广应用,并与现代生活结合,应有的民生补给和文化效益都没有充分发挥。
建议:国家应开展“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扶贫”计划。在相关地区的扶贫开发中,应充分重视当地手工艺资源,为特色传统手工艺量身定制帮扶措施,帮扶手艺人,实现‘文化扶贫’和精准化扶贫,使特色传统手工艺成为文化致富脱贫的一条路子,成立“国家扶贫公平贸易机构”,健全手工艺公平贸易机制;建设“农村手工艺合作社”,发展农民专业户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农村手工艺金融服务体系,实施缓、减、免财税优惠措施;发展民族及贫困地区手工艺品牌,促进手工艺产权保护和产权贸易;建立“国家手工艺扶贫示范基地”,建设“手艺扶贫”连锁专营模式;实施民族及边远贫困地区“传统手工艺复兴计划”,开展创意研发、交流培训等文化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