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资讯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美术界两会声音

https://www.huajia.cc  2015.03.28 02:41  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 发表评论(0)
1 2 3 4 5

  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代表:美术展览关键要有问题意识 
  问题:当前全国美术展览数量众多、风格各异、质量也参差不齐。这样的活动是不是太多了?中国的美术展览是否该降降温,做些减法呢? 
  建议:当下美术界应该凝神静气聚力举办一些重要的展览。这样的展览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从某种角度梳理、展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高端展览,这种对历史精粹的梳理,能够以史为鉴。还有一种展览是研究个案的高端展览。比如对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黄宾虹等艺术大家的个展,或者是群体、流派的展览,比如金陵画派、岭南画派、扬州八怪、近现代的决澜社等的展览,这些对现在的美术创作非常有启示。做展览不是借文化来赚钱,也不是借文化搭台政治唱戏,最后弄了一些假大空的艺术,付出代价很大,却只有一时效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经济搭台、政治推动、文化唱戏,只有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出精品、出人才,办好相应的展览。提高展览质量,策划展览者应该有文化梳理的情怀、博学的修养、正直的心态和敏锐的眼光。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卢禹舜委员: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问题:当前存在着文化遗产的保护、基础设置落后、展陈水平低、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 
  一、传统管理模式受到挑战。文化遗产保护类单位多为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目前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目标尚未完全实现,一部分单位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及职能分工还不够科学,管理过于机关化,现代创新管理能力尚有待提高。免费开放政策从总体上说,增强了包括博物馆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类单位的活力,推进了其发展。但也对其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其传统管理模式受到了新的挑战。 
  二、部分机构尤其基层机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一些机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滞后,部分基层机构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一是馆舍面积不足,基础设施老旧。二是安全防护和文物保护设施严重不足。三是服务设施不能满足观众增加的需要。许多机构的服务和接待的硬件设施已经不能有效满足需要。很多机构缺乏配套服务的免费讲解、行李寄存、休息、餐饮、充电、饮水等设施。 
  三、陈列展览和教育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随着文化机构免费开放的实行和观众文化欣赏水平的提高,观众对于文化服务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部分机构的常设陈列不够丰富、有些陈列长期得不到更新,或未充分面向观众开放,内容单调、贫乏;临时展览相对数量少,尤其是基层机构,较少举办临时展览或有机会引进交流展览;展览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不能激发不同层面观众的参观兴趣;教育活动较少,范围较窄,教育服务功能仍有待进一步强化。 
  四、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文化产品滞后于观众多层次需求。多数文化机构对于利用馆藏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开展有偿经营活动,弥补日常运营经费的积极性不足,对馆藏资源文化衍生品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很多文化产品还停留在文物复仿制或图书、画册的层面,且受众面较小,价格偏高。文化特色不突出,时尚性、生活感不强,不符合市场需要,文化机构的文化传播功能未得到应有的拓展和延伸,产生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有限。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三方面:政府资金投入不足,社会投入有限,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完善;缺乏专业人才管理与运营,受传统惯性思维影响;缺乏创新意识和发展动力,“以观众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尚未内化。 
  在资金投入方面,绝大多数文化机构尚主要或完全依靠政府资金投入,缺少社会资本的介入,而对于免费开放的文化机构来说,多存在政府经费投入不稳定,投入方式单一,拨付速度较慢等问题;还有不少自行向社会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或新建、改扩建的文化机构,不能享受免费开放的政策优惠。没有足够的资金,基础设施无法完善,正常的陈设工作受到干扰,文物的保护也难以做好。 
  在人才管理方面,文化遗产保护类机构往往涉及许多学科的内容,它要求所从事的人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管理、规划、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没有合适的专业人才进行有效的规划与管理,这些机构最终难免会落入俗套,甚至连文物的保护都无法保障。而现有的人才存在很大不足,尚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 
  所以在面临挑战是,机构容易受过往按部就班、稳定性思维与管理模式和“食堂式”文化供应的方式影响,时代创新的动力尚缺乏,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的反应速度较慢,“以观众为主体”的服务意识尚未内化。如何适应人们对视听越来越高的要求,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文化,打造出自己的文化品牌是当前面临的一个挑战。 
  建议: 
  应推进文化遗产保护类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类单位是为研究、教育和欣赏的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搜集、保存、研究、传播和展示,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公益性文化机构,也是国家、民族、城市的。 
  一、进一步强化“观众为主体”的服务理念。强化观众需求和意见反馈的调研工作并切实加以落实。以“便民”为原则,注重细节,体现“人性化”理念,合理利用科学手段,简化程序;合理设计和安排讲解、行李寄存、休息、饮水、餐饮、充电等配套公共服务。围绕观众的需求和自身特色进行自我定位、设计展览和活动,兼顾大众各个阶层的需要。 
  二、创新思路,多方取经,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以多样化的展示和传播方式满足人民不同层面的需要。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所说的:“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应有效利用高科技手段所创造的生动视听效果,比如运用三维、虚拟、视频等效果加强艺术品的表现力,增强人们对艺术品的理解。同时,营造自由选择的环境布置。未来的文化场馆设置应该是更自由,能让人们自由选择的,以便我们更好的接受知识文化,使参观成为一种“乐趣”。 
  三、充分利用馆藏资源,选用专业设计团队合作开发艺术衍生品,使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产品走进人民生活,更好地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应选用专业的文化产品开发团队或文化企业设计开发多层次的文化艺术衍生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衍生品应突出馆藏特色,且亲近人民生活,涵盖生活各领域,使不同消费能力的人们都有能力享受优秀的文化艺术成果,使生活审美化、审美生活化。在这方面,可以多方吸取经验,包括国外的,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所做的一些衍生品。还有近期,故宫博物院与文化企业合作的艺术衍生品方面的开发尝试。 
  四、充分利用公益广告、微信平台等,加强“自我宣传”。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充分重视街头广告宣传,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尤其是移动传播、微信平台等,增加观众的参与性和与观众的互动、分享。 
  五、持续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应着力引进具有文化机构先进管理和运营经验的高级专业人才和兼具文化、艺术、管理、规划等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既有的人才队伍应定期、分层次、分阶段的加以培训,在观念更新、知识更新、管理创新等方面不断加强,并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激励与考评制度。 

1 2 3 4 5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