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界两会声音https://www.huajia.cc 2015.03.28 02:41 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 发表评论(0)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代表:艺术教育去功利化 问题:去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提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由此可见艺术教育意义重大。当前,如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建议:通过艺术教育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由艺术创作等可感、可视、可触、可听的活的载体来凝聚承载,由一代代人不断传承和发扬,艺术教育是重要途径和阵地。要鼓励青少年认识和熟读艺术经典,包括美术、戏剧、舞蹈、电影等,让他们从可感的艺术活物中,理解中国、感受中国,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源和命脉。加强青少年艺术教育,首先要去功利化。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一门技艺来修炼身心。有的家长让孩子学书法,是为了获得某种荣誉,或者成为将来竞争的资本,这实在不可取。同时,也不要单纯地把艺术教育看作娱乐活动。对文化应心怀敬意,当下很多艺术活动被过度娱乐化,值得深思和警惕。艺术教育要成为一种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要把艺术教育纳入全民教育的总体规划,覆盖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纳入国民教育与人生教育全过程,形成学校教学、家庭教育、社会文化互融互通的良好氛围。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委员:缺乏艺术鉴赏力要靠“副科”解决 问题: 在今天各个艺术门类中,过度商业化的作品泛滥、“高峰作品”缺乏是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作为受众的老百姓不愿意接受那些高雅的艺术作品,反而对于一些艺术品质不高的作品趋之若鹜? 建议:中国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的缺失是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在中国,从小学到大学,艺术教育都是其他科目的陪衬,音乐、美术等“副科”课程常常要为语数外等所谓“主科”让路,这不得不令人反思。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艺术都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在中国古代,艺术教育在通识教育中的比重也远远高于当代。 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只有在青少年时期接受艺术教育,才能形成健康的艺术观念和欣赏习惯,这种观念和习惯是成年后无法再弥补的。如果一个人在最适合学习艺术的前十几年人生中完全远离艺术教育,那么他在后面的一生中就难以获得完整并且独立的艺术鉴赏力。一个民族普遍缺乏艺术修养的后果是很可怕的,它会导致全民缺乏对于艺术最基本的判断标准,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低俗文化的泛滥横行,一些艺术家会为了经济利益刻意迎合大批量生产这类产品。在此过程中,即便诞生了一部分高质量作品,也会因为大多数受众的欣赏能力低而变得默默无闻,成为文化人圈内的“高峰作品”,而不是全民的“高峰作品”。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受众并没有意识到如今的文艺界缺少“高峰作品”,从而缺乏对于“高峰作品”的需求,这会使得“高峰作品”的产生更加步履维艰。 因此,加强艺术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比重和重要性,才是提升全民艺术素质、孵化优秀艺术人才、培育“高峰作品”的根本途径。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委员:“文化小康”呼唤文化管理人才 问题: 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国这块土地上精彩不断。一切都在坚定而平稳地进步,一步步走近几代人共盼的“全面小康”。如何在“全面小康”进程中真正实现“文化小康”,让物质上富裕起来的人们更好地享受文化、舒展精神? 建议:要让文化阳光普惠全民,离不开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一个基本事实摆在眼前:近年来,我国文化民生改善幅度很大。放眼全国城乡,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与百姓“比邻而居”,乡镇都有了规范化配置的文化活动站。仅公立美术馆,全国就有350多家;非画廊类的民营美术馆也有六七百家。一种文化熏染无处不在的生活不再是空想。然而,有了这些场馆设施之后,我们还缺些什么呢? 近一段时间,我陆续到全国各地开展文化调研,感受颇多。例如广东某地级市,经济发达,文化设施建设也很高端:仅造型现代、空间充足、设施完备的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就有好几处。但每天参观人数有多少呢?一位美术馆负责人告诉我,基本上徘徊在二三十人左右。 这不是个案,而是很多文化场馆共有的疼痛。原因何在?或许可以找出很多——没有好的展览、好的宣传、合理的时间档期安排、充分的文化特色体现,换言之,管理能力、策展能力、展品收集能力、宣传推介能力等均显不足。 归结起来,离不开一点:缺乏高素质文化管理人才。 文化场馆是否具备足够的吸引力,不只取决于藏品质量。能否做好对整个场馆收藏、展陈、公共活动、艺术教育的整体设计与通盘组织?能否巧妙而充分地将地方特色寓于展览之中?是否对当地居民文化艺术趣味有总体了解与判断?是否具备与各类媒体良好沟通、进行有效传播的能力?众多难题,考验着这些“文化阵地”上的劳作者、守护者。如果其素质不够,能力欠缺,就难免陷入“有场馆无观众”,甚至文化阵地流失的尴尬。 解决这个问题,时不我待。我期待,借“文化小康”逐渐强劲的春风,合理运用综合性高校、专业院校、各级各类文化干部学校的力量,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补充,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培养更多优秀适用的公共文化管理人才——一批拥有跨学科背景、素质综合,既懂文化艺术又擅于公共管理的综合性新型人才。相信他们坚强挺立之日,便是我国公共文化事业更加兴盛、人民文化生活更加富足之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