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美展暨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提名作品展“中国梦”当代中国美术建设学术论坛研讨会综述https://www.huajia.cc 2015.01.12 14:24 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 发表评论(0)
五 张晴从美术馆典藏与研究的角度出发,谈到自第三届全国美展之后的全国美展都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优秀作品展览,大部分的获奖作品都会变成中国美术馆保护的藏品,而之后中国美术事业的研究基本就是以这些作品为基本标准展开,因此全国美展中的每一件优秀作品在历史中起到的作用都是无法替代的。关于作品的“高峰”问题,张晴认为这个展览本身就是一个高峰,它凝结着五年来全国美术工作者辛勤的创作与所有的智慧,这五年的艺术结晶本身就是一种丰碑,但是他也说到,每个艺术家仍然期盼能够出现某一个作品,能够成为美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展览形式来说,这届全国美展也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对于今后如何把全国美展变成扎根于人民群众、更受人民群众欢迎、反映中国梦的一个展览,仍然需要全体美术工作者共同思考与探索。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是全国美展史上第一次将综合材料绘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单列出来的一届展览。李冰洁由此出发,就入选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展的部分山东籍青年作者的作品进行赏析,谈当前综合材料绘画创作呈现出的特点。通过重新梳理这一画种的产生及发展背景,她认为,当下正是综合材料绘画发展的上升期,各种材料运用和表现形式都得到较为成熟的总结,创作思路更加清晰,创作主题与生活、与民族、与传统也更加密切,更加贴近艺术创作本质。另一方面,包括综合材料绘画在内的中国当代艺术受到来自各方不同声音的评价,甚至被列举出观念至上、摒弃笔墨、崇洋媚外等罪状。不可否认,有些表象问题在综合材料绘画中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虽然这一画种在发展中常受到质疑、遇到阻力,但这并不妨碍它的发展,而这一发展过程恰恰是综合材料绘画创作者们不断思考、不断革新、不断发掘民族文化精髓,进而找到自我的过程。 孔新苗提出中国美术走向新时代必须抓住三个着力点,分别是对现有展览的制度和模式的研究、培养艺术家对世界背景的潜意识的文化自觉、对于中国美术知识系统的整理。他的发言围绕这三个着力点展开阐述。首先,他认为在新世纪,一个文化推出的是模式和制度,不像19世纪的时候推出一个大师就能带动整个时代文化的繁荣,21世纪是一个文化运作的产业模式与体制,这个体制代表的价值观是什么就生产创造什么,因此艺术家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总结研究这样一个新的模式。其次,当下各方都倡导中国文化应与世界文化联系,艺术家应该站在世界文化语境的背景下去投入写生与创作。最后,他认为中国美术应当集中全部学术力量,建立起一个中国美术知识新系统,一个有别于西方、有别于我们过去的传统,并且融合今天的图像技术、电脑技术、影像文化的新系统。 屈波表示对于本次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的观后感可以用“意料的惊喜”来概括。他说,实验艺术展区的第一次独立呈现不仅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艰辛,更是引发了这是实验艺术的胜利还是被“招安”的激辩。他认为本次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是在院校实验艺术教学合法化背景下生成,以院校师生为参展主体,以学科意义上的实验艺术为展示对象的一次展览。它广泛呈现了实验艺术的各种技术,有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示范性。至于参展作品对传统的表述,可视为“弘扬主旋律”的一种实验艺术版本。注定将被写入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本次展览,在人们的长久期待之中来临,让人惊喜。虽然惊喜多是令人意外的,但他通过学院视角和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重新审视“实验艺术”的定义,通过梳理实验艺术在当代中国发展的进程与表现,认为此次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的独立展区与作品风貌呈现又都可以说是意料之中。 六 许向群说,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是当代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事件。首先它集中展示了各个门类的艺术在诠释主流意识方面所呈现的丰富面貌,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从艺术的宽泛性、包容性和当代性几个方面,均有充分的展示和提高。另外,展览的定位和组织评选机制已经相对成熟,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设置的高门槛使入选作品的质量与展览的规格相匹配,同时也给经典的产生提供了空间。他说,虽然这个机制不能保证精品的出现,但起码提供了产生精品的环境和路径。本届美展最重要的意义是它文艺性的阶段性总结,在同质化的创作中囊括了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作品和作者,真实准确体现了同类美术创作形态当下的学术水准,所以本届全国美展在多样化的艺术环境中具有鲜明的文化品格特征。 严支胜以图像观看的独特角度,解读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绘画策略。他说,绘画因摄影术的出现而被迫改变了历史的发展轨迹。一方面,避开摄影的视觉控制和记录性,向内探索绘画本身的语言,强调艺术的可能性和纯粹性,走向自我完成和自我定义,回到绘画本身。另一方面,向外探索突围,与摄影结合就是策略之一。以油画和水彩展区作品为主要参照对象,他认为现当代绘画与摄影结合的策略大致有以下三种:1、利用摄影语言;2、直接使用摄影;3、超越摄影。他谈到,摄影术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绘画艺术的终结,而是意味着艺术变革的开始。摄影术出现之后的早期,绘画从开始时对摄影的惶恐而被迫转向,探寻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到现在与图像结合,充分吸纳图像元素,获得了表达的自由,使绘画不仅没有消亡,反而获得了新生和繁荣。作为国家最重大的美术盛事的全国美展,接纳“照片绘画”无可厚非,这也体现了国家官方美术体制的包容性。 戴正生围绕“21世纪中国美术正能量的先锋图象”,以本次美展版画《而立之年》为例,谈当今绘画作品与大众的关系。获得全国美术创作奖金奖的木刻版画《而立之年》在展出以来,引起了广泛讨论与关注,因为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是罗中立当年创作的经典作品《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儿子。如果说《父亲》代表了那个时期的典型乡村劳动农民形象的话,那《而立之年》这一画面的人物是否可以代表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中国人,这一80后的形象是否可以代表新时期的中国品格,也引起了批评家与理论家多视角多维度的广泛探讨与深入解读。他认为,此作品打开了美术创作美学领域的先河,在传统习惯从苦难的人物形象中寻找深度的领域里找到了突破口,它刻画的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普通80后,他眼光闪亮,形象阳光,神态充满朝气,是可以代表整个中国的正面积极向上的形象,是主流美术期盼多年的具有一代中国人新气象的先锋形象。 研讨会最后由高天民做总结发言。高天民的发言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首先,他谈到全国美展一定程度上概括书写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今天,全国美展肩负着中国美术如何发展、中国美术如何走向世界这两个使命,我们应当思考它对于中国美术建设学术上的推进与它所需要确定的未来指向。从学术角度来看,今后的全国美展的具体学术定位,是一个从现在起就需要思索的问题。然后,他从本次美展的风貌总结中国美术现状有两个特点,一是制作精良、风格多样,是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集大成时期;一是当代美术作品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从中国美术未来的发展角度看,这两个特点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他说,如果按照这种情况发展,会使中国美术一直处于高原状态而不出现高峰。因此,高天民提出艺术要出现高峰必须要脱离生活,因为只有当艺术家在创作中具有了一种哲学意识、文化意识、历史意识和大时代的精神意识的时候,它才能够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他才能够看清这个时代的本质,才能够创作出高峰的作品,而现在我们需要的则是保持这样的距离。最后,他认为实现中国美术的“中国梦”,最关键在于中国美术话语的构建。它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20世纪以来新传统的经验,当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对世界开放之后的新的体验,以及在这个体验之中所产生的其他国家都没有的一种新的现实经验。中国美术话语经过这些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构建之后,才能够真正的进入世界,并且为世界所接受,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中国美术的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