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资讯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十二届全国美展暨中国美术奖·创作奖、获奖提名作品展

“中国梦”当代中国美术建设学术论坛研讨会综述
https://www.huajia.cc  2015.01.12 14:24  来源:中国美术家协会 发表评论(0)
1 2 3 4

    与会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围绕三个中心议题,进行了如下的发言与探讨。

    一 王宏建发言的主题是“呼唤崇高”。他说,这次展览中有不少流露出创作者真切情感并且表现细腻生动的作品,但是结合历届全国美展来看,作品中始终缺少一种崇高感。不仅在美术界,甚至在当今整个文艺界,都缺少表现崇高美的作品。他提到习近平在文艺座谈会上说到“当代有一个倾向叫调侃崇高”,现在很多文艺作品中出现伟大的事物不但不能做到正面宣传,甚至还会被当作玩笑调侃,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因为社会与时代的发展,艺术家的关注点渐渐被细腻的生活所囊括,似乎更愿意表达审美情感而不是表现英雄主义的画面,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另一方面,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悲观主义的影响,它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批判打击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使我们把崇高的事物慢慢解构,从而不自觉形成了一种回避崇高的状态。今天提出呼唤崇高是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了光明与方向,艺术家应该在思想方面更为敏锐与先行,抓住丢失的民族文化中表现崇高的精神,把握住整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重新拾起对一派正气的追求。王宏建表示,所谓崇高就是壮美,壮丽或者雄浑之美,阳刚之美,它表达的是一种宏大境界。表达崇高首先要求艺术家提升个人内在气质和精神境界,这其中包括对祖国的山河、自然、宇宙以及整个人类的感受。他再次强调,作为一种基本的美的形态,在中国美术作品中不应该缺失崇高。

    王仲认为每届全国美展之后展开梳理与探讨,引发思考是十分必要的一个环节。他说,每一个国家的文艺复兴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不同的优秀人物共同促成的,而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对于美术界来说也是一样,高原上的高峰实际上也是需要出类拔萃的大人物来造就。本届全国美展的作品大多是有广度而缺乏深度,就此,他表示艺术家刻画作品不应只注意表现外在表象,更当注重挖掘内在文化精神,使画面语言体现出一种思想性。全国美展的画家应当更加具有想象力,尤其在创作题材方面,不仅要表现现实生活,而且要通过历史题材来表现现实。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历史,能够给予美术家创作的题材也是非常丰富的,中国人要通过自己的绘画语言特色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何红舟表示推进中国当代美术事业发展实际是一个当代性的问题。对于艺术家来说,现在要突破传统实现创新并不容易,这种不容易与以往的受束缚太多不一样,而是因为它存在一个有效性的问题。在这个时代里用一种好的方式表述不一定是有效的,并且在体制内外也有不同的影响。就话语有效性来说,他认为艺术批评家的加入非常有效,它能够有一种系统方法论的呈现,融入到画家的绘画实践中可以显现出更大的意义。画家的作品在参与展示和评奖时可能也会呈现出一些问题。比如,绘画技巧丰富而理论思想深度无法体现,由于画面的局限可能无法使评委可以理解每一个画家的作品与内在深意,因此很难判断一个画家的思想如何先进与特别等。他说,画家们需要思考的是呈现出一个有线索可以触摸和追寻的画面,而不是一个简短的片段化的呈现,一些参展画家为了参加全国美展而去耗时耗力的制作一幅仅仅符合参展形式的作品而非内心真实思考的反应,这不仅是不严肃的,更会使画面评判失去有效性。

    邓福星表示看完这次展览后有两个较为深刻的印象,一是当代中国绘画门类之间的界限模糊化,例如此次展览的漆画,它的很多表现方式吸收了工笔、重彩甚至是版画的元素,别有新意。另一方面则是技术主义倾向明显,无论是在中国画还是其他艺术门类中,制作的成分越来越多,技术主义进入到美术领域这个现象值得注意。对于本届全国美展,邓福星认为参与画家年龄偏年轻化,虽然更能反映中国画未来发展趋势,但也出现传统中国画元素不多的情况。谈及20世纪中国美术经历的转型期,他认为当下创作应该呼唤现实主义精神,它作为一种精神性的指向,更贴近生活与实际。同时,我们应当把中国美术放在世界范围的视野中,充分发挥民族特色,艺术家创作应当思考如何把个性与民族风格相结合,更多方面地体现民族精神,从而实现中国当代美术事业的大发展。

    二 王镛认为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反映出的“在高原,缺高峰”现象是客观真实的。他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由于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严重缺失,整个中国文化在走向低谷,所以在这样一个大的文化态势下,美术界要实现异军突起实为难事,艺术家大多满足于当下的和平生活,没有忧患意识,所以也很难产生振聋发聩的力作,而从以往经验来看,一般在社会大变革时期才能够出现精品力作,这也印证了马克思认为艺术发展与经济发展不一定平衡的观点。还有原因就是艺术工作者受艺术市场负面影响,追逐名利,从而造成艺术创作千篇一律缺乏精品现象。此外,王镛提出历届全国美展都不设定主题,以后的全国美展是否可以适当地强调一个主题,有意识的在全国美展中推出一些表现重大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的作品,并且加强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宣传力度。如今的展览中,表现人民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的作品已经趋于普遍化与常态化,反而缺少带有理想主义与梦幻色彩、有崇高感有份量的作品。中国艺术家应该增强悲剧意识与忧患意识,多创作出表现中国民族精神的具有丰富历史寓意的作品。

    对于本届全国美展,罗世平认为艺术家运用新媒介的能力在增强,作品材料运用丰富,题材也体现出对现实生活层面的关注,反映出艺术家想表现中国当今时代发展步调的强烈愿望。另外,相比较国画、油画这样的大画种,小画种精品增多。例如此次展览中看到的漆器与陶艺,漆器的作品能够和大画种的创作相媲美,这本身已经突破了原来工艺性的隔阂,而陶艺走向雕塑的塑造,在材料的运用和语言的表现上已经向大用语发起挑战。相反的是,雕塑在展览中呈现出的是逐渐走向工艺化和设计化的倾向。关于如何推进中国当代美术建设,罗世平从理论角度出发,认为学术界应当确立一个合适的创作方法论,来主导当下乃至今后十几年的创作。以西方艺术发展时期的高峰来说,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时期能出现艺术创作高峰,皆是因为每个时期都出现了独立的方法论,得以在大方向上把握指导当时的创作。在中国梦这样的主题下,美术界应该尽快酝酿出一个符合中国特色的创作方法论,只有具有很清晰的学理性指导,今后中国的艺术创作才会有大的提升与发展,呈现出与这一届全国美展不一样的面貌。

    陈治从他获得本届全国美展创作奖金奖的中国画创作《儿女情长》谈起,说今天学术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梦”,而他创作的这幅作品就是圆了一个微小的梦。画面描绘的是在外拼搏的子女终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这样一个普通而温馨的生活场景,对于大部分远离家乡奋斗的青年来说,回家可能就是最微小的梦想,这就是我们关注的普通人的梦。他说,中国梦是由每一个国人的梦汇集、构筑而成的,年轻人努力奋斗,人生出彩;老年人老有所依,安享晚年;孩子们幼有所养,茁壮成长。它的实现和每一个人休戚相关,每个人的幸福感都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支点,每个人梦想的实现都能凝聚成国家民族之梦的动力,哪怕那是一个最微小的梦想,却也是最简单的幸福。陈治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作为年轻的美术工作者,艺术之路才刚刚开始,艺术之梦要靠我们怀揣对生活和艺术的赤诚之心,通过不断的创作和实践来得以实现,而有担当有责任的艺术家又是兼具审美追求之外心怀家国且具有人文关怀的。在此,他也呼吁当代的青年艺术家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努力创作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助力中国梦想的美术佳作。


1 2 3 4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