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一民:习总书记的讲话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它的核心是人民,是生活和艺术的关系,人民和艺术家的关系。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进入垂暮之年了,我们最关注的就是后代的灵魂塑造,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希望给年轻后代增加一个正面的因素。“精神支柱”就是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根本使命,这个“精神支柱”的“精神”的核心就是爱祖国,爱人民,由衷地爱,而且立定志愿要为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奋斗牺牲。我们提出美术家以民族文化为根本,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美术家有塑造灵魂的任务,是灵魂的工程师。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美术队伍的每个成员,是不是树立了你的“精神支柱”,这个“精神支柱”建立得如何,“精神支柱”是否是动摇的和不清楚的,如果这样,你怎么在人民中间发挥灵魂工程师的作用,所以我们担负着很重的历史责任。
常沙娜:文艺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对文艺来说真是太重要了。我曾经多次对当前建成的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和文化保护意识的缺失,以及对所谓的“时尚”的追捧给予严正批评。我们不要忘了追求真善美,真善美永远是我们的标准,要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源泉和站稳脚跟的坚实的根基。
刘曦林:它唤醒了美术家的人民意识,艺术家不是没有人民意识,美术家创作环境空前宽松的情况下,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意识有所淡化。《讲话》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中国文艺的本质是为人民。“扎根”思想和怎样正确地表现人民是《讲话》提出的重要思想,文艺创作应扎根在人民当中,不扎根就没有根,根不深叶不茂,花就不好。美术家应该扎扎实实坐下来,静下心来,把精力放到作品上来。
詹建俊:目前,我国的文艺工作出现了许多乱象,在目标、要求、方向方面是混乱的,很多劣质的作品得到宣扬,反而比很多我们认为优秀的作品更重视。习主席讲话可谓起到了拨乱反正的作用,指明了当下文化工作者应该怎么去做:应该到人民中去,跟人民打成一片,为人民服务。
吴为山:习总书记的讲话全面、宏观、深刻,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情感、人民的审美、人民的精神需求,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我们艺术工作者的立命之本。同时,我们的艺术创作成果要奉献给人民,人民不是挂在嘴上的,我们更不能留于表面。总书记讲话当中谈到要把人民作为文艺的鉴赏家和评判者,这可以说对艺术家的创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就是我们要站在人民的角度来看待我们自己的创作。
韩美林:我对当前文艺界的导向偏移、文艺工作者的道德和涵养缺失,以及一些不合时宜的建筑等问题进行过批评,希望大家多给美术界一些建议,多为国家出谋划策,为文艺界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现在国家经济崛起了,但我们千万要冷静,应该知道还有哪些做得不够的,不足的。美术家必须深入生活,深入生活是美术创作的唯一出路,只有扎根下去才有自己的道路,我们应同人民在一起,与传统共命运,这样美术家会有一辈子也创作不完的题材和形式。
于小冬:我觉得应该深入生活,表现生活最真实的一面。这些年来,我自己的创作和实践,能够有一些作品出现,能够画一些大画,都来自于十几年西藏生活的积淀。然而今天,很多青年学生做得很不够,他们大都欠缺对生活的真实体验,缺乏对生活的深入思考。无论历史上哪一件伟大的作品,都是有很深厚的生活积淀、有很深的生活阅历,才能够产生出来。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今天的文艺方针、教育方式,可能在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调整。
高洪: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了文艺中最核心的关系——人民、时代和艺术家的关系。这个关系的理清,为我国当代美术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国当代美术教育一定要从宏观的角度,把此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并通过适当的方式,特别是青年学生接受的方式、富有时代特点的方式和有针对性的方式,把这个关系处理好。
邵大箴:习主席在谈当前文艺的问题时,谈到通俗不是低俗。这实际上是个格调问题、是个精神内涵的问题、是个文化品格的问题。关于中国当代文艺中的格调问题,我觉得应采取积极措施,堵截低俗的东西,不应给他们以平台,这是当前的文艺当中很重要的问题。其次,习主席讲文艺界有高原,但缺少高峰。我的理解是,一方面,高峰不是很容易出现;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艺术市场的兴起给中国当前艺术的繁荣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推进市场的同时,如何使艺术有序地按照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同时并行地向前发展,我觉得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气,融会贯通进行艺术创新,创作出与我国民族前进步伐相适应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