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民国时期书画家的润例(图)https://www.huajia.cc 2013.06.17 22:55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发表评论(0)
三、润例与经济社会的关系 事实上,润例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的变化会相应地通过润例反应出来。同时,润例也会针对社会形式的需要而特别制订。 1912年以后,书画润例呈上昂的趋向,书画逐渐脱离消费商品的低价向艺术品的高价移位。拿郁达夫来说,1883 年的润例如下:堂幅六尺二元,五尺一元二角,四尺八角,屏幅减半,扇册每二角,人物仕女加半。到1915 年润例变为:屏条丈疋每条洋十元,八尺每条八元,六尺每条六元,五尺每条五元,四尺每条四元,三尺每条三元,堂幅加倍,扇册一元,人物均加倍。可见上升的幅度。 文人们还会以社会经济的变化,不时地对润例进行调整或增删。1923年9月《华国》杂志刊登了《李仲乾书画例》,对书画的价格进行了提高。陶冷月在1926年所记的账目是:定价在200至300一件的作品售出有七八件,定价在百元以下者则很多,月均收人500元。明显比以往的价格高。 在物价逐步上涨的民国中后期,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上海市的物价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使得在上海生存变得越来越艰难。鬻画的润例就不得不随着物价的波动而经常调整。靠卖画致富尤属凤毛麟角,连在民国上海画坛上大名鼎鼎的吴湖帆,尽管其画格曾被誉为“尺画寸金”,人们或许会认为他富有,其实却非如此,他经常变卖古董以度艰难。 再来看吴昌硕,尽管名声在外,可日子也不好过。他说“卖字我亦笔尖秃,一日仅饱三餐粥”。生活境况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物价居高不下,其中相当部分的费用都是衣食住等必须的生活必需。 尤其到了1948年,通货膨胀以致物价飞涨,生计艰难,丰子恺原来并不以卖字画为生,但出于无奈也公开在《论语》上重新发表自己的润格:漫画(一方尺以内)每幅三十二万元。册页(一方尺)每幅三十二万元。立幅或横幅,以纸面大小计,每方尺三十二万元(例如普通小立幅两方尺,即六十四万元。余类推)。扇面与册页同。指定题材者加倍,其余另议。书润照画减半。对联四尺三十五万元,五尺四十万元,六尺四十八万元。指定题材者加倍。其余另议。可见动荡的经济和通货膨胀对画家制订润例也是影响颇深。 实际上卖画价格的高低和成交率不仅有关画家的生计,同时也标志着画家艺术成就的高低,或者说在画坛上的地位和声誉。他们当时执教的美术院校均属私立性质,办学经费匾乏,教师的薪傣较薄,且时有拖欠。因此仅靠教职收入实难谋生。所以,这些画家也不得不在执教的同时兼事鬻画,并通过订润来卖画。连毕业于这些美校的高材生如张书旗、吴茹之、谢之光、顾坤伯、来楚生等也曾参与当时绘画市场的竞争。由是使这一画家群体实际上成了民国绘画市场卖方中的一支生力军。 总而言之,润格的变动,当然不是由书画家单方面决定的。除了市场经济的重要因素,还有如名声鹊起,求购地人多了,身价就提高了,润格也自然跟着水涨船高了。这个时候,润格就是书画家艺术水准和价值的双重反映。 然而,在战火纷飞的时代,画家们制订和调整润例也不全是为了个人的经济和生存考虑。随着社会政治时局形式的变化,许多有良知的画家用润例进行助赈救灾。书画家有时为助赈救灾制订暂时润例。民国时期,曾发生过多次严重的自然灾害,各行各业都曾举行募捐救助活动,各种报刊经常刊登为赈灾举行义展、义演、义卖活动的广告。当时,部分社会贤达、书法家也纷纷定润助赈。 当然,在绘画市场的大幅度开拓下,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润例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效应。一些画家为了应付大量蜂拥而至的求画人之需要,亦或是应酬性的,便以招收门徒来代笔卖画。也有老师为学生的作品做些修饰、题赞后求售,等等。这种把艺术和社会相联系的形式在民国时期也比较突出。如吴昌硕是民国初期上海画坛领袖人物,他的作品同时受到日本人的青睐,因其年事已高,订件又多,即曾由其高足赵子云(云壑)来代笔;故赵在日本被誉为“击庐第二”。抗战期间,卖画颇难,吴湖帆也曾为其学生俞子才等的作品润饰题辞,以获买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