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民国时期书画家的润例(图)https://www.huajia.cc 2013.06.17 22:55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发表评论(0)
翻开民国书画史,映入眼前的是一张张显得有点发黄的润例。让人仿佛嗅到了那个被封存年代的浓重气息,那些已逝的艺术大师此刻一个个在面前鲜活地跳跃着,诉说着那些陈年往事。 润例又称笔润、润笔、笔单等,是书画家与文人墨客撰写文稿与鬻画的价格标准。通俗地讲就是卖字画所得到的报酬,这在我国古已有之。最早出现“润笔”一词是在《隋书·郑泽列传》:“上(隋文帝)令内史令李德林立作诏书,高颖戏谓译曰:‘笔干’,译答曰:‘出为方岳(地方官),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上大笑。”此后润笔说便大为流行。 然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里,收取润笔一直被视为文雅之事,当事人往往羞于计价。直到清初的戴易才首创明码标价,挂牌卖字榜于门,书一幅止受银一钱,人乐购之。但最具影响力的首推郑板桥的笔榜,他将字幅的大小与价格联系起来,并称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此后,书画家们订润鬻字演为风气,并被社会广泛接纳,书画变得和其他商品一样在市场上流通。 至清末民初,政局出现大变革,滞留在北京的清宗室遗老遗少与下野无职的高官显贵,以及海外归来的巨商大贾等各种文化人很多。这些人中不乏举人和翰林,他们在社会上名声显赫,往往还精通绘画,一些好雅者便慕名前往其府上求赐墨宝。由于屡履门庭,来人不断,应酬没完没了,不胜其烦,因此便书写润例以示说明。再加上民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艺术市场得以兴盛,买卖书画的交易量很大,制订润例鬻画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润例制订的类型及方式 明码标价润例的出现,标志着书画已完全进入了市场经济的轨道。他们摆脱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认识,抛弃了耻于言利、鄙视商业行为的清高,开始积极参与到艺术市场中去。可以说,制订润例标志着艺术家商品意识的觉醒。一时间,大小书画家都“竞相立榜”,从而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画家们为了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制订出大量不同样式的润例。那么这些画家的润例是怎么写的呢?根据目前所见的润例,大致可以分为:价格表前附有小启,仅列价格表,只注明某某鬻字、鬻画、刻印或地址等三种类型。其中,第一种类型最为传统常见,为大多数书画家所普遍采用。如 1918 年,吴昌硕为王福庵订润,小启云:博通籀史,精研训诂,维系王子,湛湛嗜古。抚百汉碑,抱十石鼓,印学流传,家珍自数。赵(悲庵)茹我吐,吴(让之)阙吾补。比客天涯,强自取柱。为订润格,到门不(度文)匪云标榜,聊慰习苦。 还有以诗歌形式的小启。在1947年,黄炎培在其润例上题七律一首:老来鬻字是何因?不讳言贫为疗贫。早许名山题咏遍,未妨墨海结缘新。伤廉苟取诚惭愧,含力佣书亦苦辛。八法唯心先笔正,临池头白学为人。 那么让我们再来看看丰子恺润例的小启又是怎样写的:人间多可惊可喜可哂可悲之相。见而有感,辄写留印象。但记感兴,固不拘笔法之中西,设色之繁简,题材之雅俗也。嗜痂者频来索画,或装裱而悬之室中,或缩印而载之卷头。受属既多,知闻渐广,时接来函,惠询润例。今暂定数则,以副雅望。 除了小启,丰子恺的价格表是这样列的:立幅(高约二尺,阔约一尺)银六圆。横幅(长约二尺,阔约一尺)银六圆。册页(长阔各约一尺)银三圆。扇面银三圆。复制者(如书报杂志插画等)另议。指定题材者另议。属画除扇面外不须寄纸。但来函说明属者姓名与住址,画件格式与款识。并请先惠润资。函洽者请用挂号信。收到信后一个月即将画件挂号寄奉。画洽者先给润资收据。一个月后凭收据向原接洽处领取画件。 有趣的是,丰子恺还写了好几个地址。函洽处:杭州宝极观巷皇亲巷六号丰梦忍先生。面洽处:南京丹凤街一三四号陈子佛先生;上海梧州路开明书店华挺生先生;上海福州路开明书店陆仿游先生;上海河南路宁波路江南银行夏采文先生;杭州旧藩署树花中学郑棣先生。本润例限用于民国二十四(1935年)年内。以后如续应则号订。二十三年(1934 年)岁暮丰子恺谨订。 从这篇润例看来,当时已盛名于画坛的丰子恺,非常希望有人来购买他的画,不仅小启写得极为考究,还设了那么多的“面洽处”和“函洽处”。固然是为了方便购买者,但也是为了招徕生意。 还有的润例仅列价格表,因其便捷,故多为书画家所使用。如 1937 年《金石书画》上刊登的《丹枫红叶室主姜丹书鬻画》即是一例。而第三种润例类型已类似纯粹的广告,这在当时的申报上随处可见。 民国特殊的环境,加上种种因素,市场交易空前活跃。当时社会上对书画的鉴赏标准十分宽泛,市场准入的门槛也放低了。对于购买者来说,他们在交易活动中变得更主动了。同时,书画家队伍构成日渐复杂起来,他们纷纷以不同形式订立润例,以期在市场竞争中获利。这时期主要有自订润例、代订润例、社团引荐等几种方式。 自订润例指的是书画家自己制订润例。如1913 年吴昌硕订《击庐润目》:堂匾廿两,斋匾八两,楹联三尺三两、四尺四两、五尺五两、六尺八两,横直整张四尺八两、五尺十二两、六尺十六两,书画一例,条幅视整张减半,琴条四两,书画一例,册页执摺扇每件二两,一为度,宽则递加,上记:每两依大洋一元四角。 另有代订润例。代订润例即由他人代为制订的润例,并分为朋友间的互相推介和老师推荐弟子,以及前辈对后学的提携。此外,亦有以师长推介的方式制订润例的。 张大千、王一亭等前辈曾为作为后学的尤韵泉画作大力推介并订润。另有黄宾虹与其他画家在1941年7月2日的《申报》上为何怡如女士代订润例。在这之中的许多女画家因自身家庭富裕,投拜在多人门下学艺,如谈月色、陈佩秋、杨雪玖、萧淑芳、何香凝、江采等女画家。民国时期,不少女书画家以自己的姓名在报刊上刊登润例,这在当时男权色彩仍很浓重的社会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它表明书画艺术已不再是闺秀贤淑自娱自遣的一种方式,而是作为个人艺术事业的追求,以鬻画作为获得经济和人格独立的选择。但这需要社会有识之士及众多书画名家的鼓励与提携。这些德高望重的社会贤达名流,出于奖励后学的目的而为青年书画家制订润例,并在润例前写有推介文字。这对青年书画家本人及购买者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在画家纷纷制订不同形式润例以积极介入到艺术市场的同时,也不乏一些坚守文人作风的傲者,牢牢守着道德传统底线。这些人以世家高官学者为多,其润例中的某些言辞也透露出些许的傲气与无奈。且看康有为 1926 年所订书法润例:中堂,七尺者三十元,每减一尺减二元,每加一尺加二元。楹联,四尺者十二元,每加一尺加二元……并附有说明:但书下款,若书上款者加倍计。来文及金笺均加倍,色笺加半,限字限行,当照杂体例以字计。单宣劣纸不书。寿屏寿文,不撰不书。墨浓淡或墨渍不再写。纸破不赔。磨墨费加一。初看其润例,似乎也有种单刀直入的买卖感觉,无多赘余,明码标价;细看润文,尾附说明细致明确,甚至有点锱铢必较之感,可“单宣劣纸不书。寿屏寿文,不撰不书”,这种苛刻要求并非完全停留在商业意识上,从中更能感受到他作为一个文人应有的尊严。 值得一提的是,润例除了选择合适的制订方式和类型外,对语言也是十分讲究和重视的。好的润例语言形式可以提升书画商品的艺术品位,使一张简单的价格表变得生动耐读,并被书画消费者所认可,得以广泛流传,提高市场竞争力。如黄宾虹山水画启前有小引:“夫月下写竹,报估客从箫材,石边看云,添淄流于画幅;玄赏斯契,墨趣同参,非关勉强。尔乃小米云山之笔,无妨逮于人间,大痴《富春》之图,岂待见知后世!王元章何惭乞米,唐子畏不使孽钱。遂卖画中之山,为煮林间之石。至若倪迂高逸,设色赠于征君,曹霸风流,写真必逢佳士;只可偶然,不在斯例。”此启本身就是一篇情文并茂的散文,也可谓黄宾虹轻脱超逸的精神写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