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民国时期书画家的润例(图)https://www.huajia.cc 2013.06.17 22:55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发表评论(0)
二、润例的发布途径 画家订润例的风气在民国的上海地区特别盛行,极具代表性。葛其龙在他的《沪渎杂记》中说:“上海为商贾之区,畸人墨客,往往萃集于此。书画家来游求教者,每苦户限俗折,不得不收润笔,其最著者,书家如吴鞠潭、汤伯,画家如张子祥、胡公寿、任伯年(颐)、杨伯润(璐)、朱梦庐诸君。润笔皆有仿帖,以视雍乾时之津门、袁浦、建业、维扬局面,早微有不同,风气所趋,莫能相挽,要不失风雅本色云。” 艺术市场繁荣,使得越来越多的书画家往上海涌来。据《海上墨林》记载,晚清前后聚集到上海市区的书画家达到了671人。书画家数目的激增,使得书画市场的竞争变得激烈起来,书画家们凭借一己之力很难在这样残酷的市场打开局面卖出自己的作品。因此需要借助于各种形式的中介途径来发布个人润例,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其时的润例已经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形态,商业涵义凸现。艺术市场中润例的发布方式亦趋多样。一般以制订后公诸社会并由画家直接收发、社团合作推出、悬挂居所、委托笺扇庄代为收件推销、借助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所有这些中介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书画家售卖作品打开名声。 在这几类之中,由画家直接收发的较为普遍,像上文所说的丰子恺润例中写了很多个地址,就是典型的一例。 而依靠社团或画会来帮助接件推销作品的也不少。民国期间上海发起组织的社团之多也为前所未有。其中影响较大者有“豫园书画善会”“吾园书画集会”“上海书画会(1922)”“海上书画联合会(1924)”“蜜蜂画社(1929)”“中国画会”(1931)等社团画会组织。这些画会已打破了地域界限,汇集了全国各地著名的书画家,以合作的形式为画家推荐润例。如1926年5月5日《申报》刊登的《停云社合作书画册页特润》小启曰:本社社友田桓、任堇叔、吕万、查烟谷、宗履谷、丁墨农、陆抱景、唐子湘、鲁南庐、马轶群、黄小痴、王彦宝、陈无咎、徐彝珊、汤临泽、潘兰史、江良筠、郭宜庵、周乃园、浣尘女史合作册页,计书画各二十页,皆聚精会神之作,照原润共值百元以上,今定每部念四元,百部为限,册页规定高七寸阔九寸,过此照例,各笺扇庄代收,外埠函索邮费纸费五角,直寄上海法租界麦底安路明得里海上停云书画社,并介绍各家书画篆刻。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书画家于居所等为中介悬挂润例方式发布的。这种宣传方式有着悠久普遍的历史,至民国初年仍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吴昌硕、齐白石等都将润例贴于居所,一位日本学者曾在《吴昌硕的书斋》中写道“无意间留心壁上贴有《缶庐润格》……是索书求画之时,给旁人看的”。齐白石常年在北京琉璃厂张挂润格。 此外,笺扇庄也担当起交易的经纪人角色。作为时人书画的中介机构,民国初年上海的笺扇庄空前地兴旺起来。如上海的“九华堂”“朵云轩”“锦云堂”等在当时都负有盛名。因此一些画家便委托笺扇庄代为发布润例并代理画作。 既然笺扇庄开展代求时人书画这一业务,当然要收取一定的费用。早在1892 年时,戏鸿堂笺扇庄就在告白里说:“接揽书画,为便客起见,所点之人必求亲笔,向无贻误,所有书画家明让一成,不过供专司其事之人津贴。此项交易实属代庖,概无二成奉送,望为原谅。”很明显,中介费是书画总价的一成,由书画家负担。 南纸店也是欢迎书画家来柜上挂笔单的,除了可取酬劳费用外,还可售出纸张、簿绢等。有的纸铺还代办装裱事宜,再另收费用,使顾客取件时,已是一幅完整的作品了,回去后即 可悬挂或赠送。由书画家自选南纸店或笺扇庄为他收件、付件及收取润例的代理人,这样既可以对不出资来求书画者的挡驾,使其好自为之,免开尊口;又可使价格清楚明了,免去了收费时的难为情。 同时,书画家在报上或杂志上刊登润例也是其发布的途径之一。1912年,李叔同在上海《太平洋报》任文艺编辑时,在该报刊登《李叔同书例》。1926年《马孟容马公愚书画金石》刊登由蔡元培、吴昌硕、曾农髯、王一亭为马氏所定的润格。1935年,《国画月刊》附登了《黄宾虹书画润格》。至1944年,昆明《自由论坛》免费刊登《闻一多教授金石润例》等。 此外还有以其他形式刊布润格的。书画家润润除了利用常规的报刊之外,还将其印在发行的各类图书上,也是较为独特的一种润例刊布方式。如西泠印社图书目录、宣和印社出品目录等。还有《上海振青社书画集》第一期末页刊登吴昌硕的《缶庐润目》。 各种大小报纸上更是以广告的形式刊登着书画润例及画展海报,凡此种种也为民国时期所独有,为推动绘画市场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