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综合资讯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博士画家”现象谈

https://www.huajia.cc  2017.07.17 21:48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1 2 3

实践类博士的理想状态

文/李戈晔(上海)

  这几年读博蔚然成风,博士大军浩浩荡荡冲进艺术领域,艺术类博士的艺术创作与理论水平是否一致?画家是否需要读博?读博对艺术创作是否有用?读了博士对绘画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这些问题逐渐成为热门话题。

  作为艺术实践类的博士最理想状态应既是艺术家又是学者,要做到这两方面兼备需要坚实的学养和学识作为依托。艺术实践类的博士在艺术创作上要有自己的风格追求与建树,这本身就需要不断地提高审美水平和创作理念,因为艺术创作的个人风格不仅仅是建立在技术上的,更是建立在综合性的学术品格和审美能力上。博士阶段的学习是在专业创作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美学理论,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学识、心性等全方位的能力。对于实践类博士来说,注重传统绘画的理论研究和对当代艺术观念的研究,对于创作实践是必要的,研究艺术的历史对于艺术的发展趋势会有更好的判断和认识,对于推动个人艺术的发展有指导意义。读博士的目标并不只是拿到学位,更重要的是在博士期间,在学术上和创作上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加强和提升学术与创作水平,在专业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梳理。艺术实践类博士是以书画的创作实践为基础,书画理论研究为目标,努力实现实践与理论两高。

  理论研究对于艺术创作的提升有实际的意义和影响,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很难从美学上对绘画有深入的理解。艺术实践类博士在艺术理论知识架构上普遍存在不够全面的弱点,需要对文献进行梳理,阅读经典典籍,补充认识论上的不足。通过对理论体系的深入探索,锻炼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有助于绘画创作水平的提升。历史上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兼具理性与感性的思维能力,才能将艺术创作不断向前推进。宋徽宗要求画院画家在绘画之外研读经书,提高学养,以诗入画,强调画外之意境,成就了诸多大家,出现了许多的旷世名作,使得宋代艺术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艺术创作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的总结和观念的更新,对于个人来说更是如此。博士应该是专业领域的精英,博士阶段的研究领域应是更专业化、更区域化的。艺术类博士的设置本就是以学术为目标,深入地进行艺术专业领域的研究。作为有着博士学历的画家来说,具有丰富的专业学识是必要的素质,理论知识结构和创作能力都很重要,想要两者兼具需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努力与辛苦。理论对实践的推动作用的效果有时候并不是显性的,也不是整体统一性的,存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做艺术与做学问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领悟。

  (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师)

相得益彰的伴侣

文/苏梅(淮安)

  读书写文章是一个将信息碎片逐步整理成有逻辑的理论体系的过程,艺术创作看似发散性思维,天马行空,其实支撑起艺术品位和内涵的主要因素还是艺术家的学养和境界。在我看来读博士写文章与艺术创作是相得益彰的关系。在我们上世纪90年代读大学的时候,搞艺术创作的常常看不上研究艺术理论的,认为艺术实践能力远比纸上谈兵更有底气。现在看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认识到艺术文化的底蕴是艺术创作深远的决定性因素,创作技艺仅仅是艺术创作通向成功的物化载体,底蕴是需要用一生去积累,而技艺则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训练来达成。也许当你正沉浸在艺术理论研究当中的时候,缜密的思维会束缚发散思维的艺术创作,而这样的情况对于你一生的艺术道路,一定是阶段性的过客现象。

  (作者为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

这不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文/蒯连会(南京)

  早晨对着窗子观看流动的云和阳光,在听着喜马拉雅电台的同时看着一本未完但还剩几页的书的瞬间想起要回答的一个专题讨论:为什么有的人读博之后在创作上反而举步维艰,以及读了博士对绘画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老实说我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甚至不觉得这是个需要思考的问题。首先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太局限或太功能性并不适用于艺术范畴;其次画家或艺术家的创作本质上就是一个反复不断地突破瓶颈的状态,这也是艺术家最佳的和努力维护的状态。所以在一个画家或艺术家的创作生涯中表现出高峰期或低谷期是再正常不过,与是否读博之间并不能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得出某种关联的结论;第三,读博就像不同的人阅读同一本书、进行同一段旅程、经过同一阶段人生……如何思考和如何从点滴日常中抽象出认识自我和价值次序的真相显然因人而异……具体到对绘画有什么影响,还是要看这个阶段画家在对生活、艺术、自我等方面的价值判断上形成什么样的认知、观念和行事风格。而真正某阶段绘画成果的呈现显然还是要在历经时间以及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中,在看似某一瞬间的爆发中惊现新的面貌和活力。

  (作者为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油画雕塑院专业画家)

“博士画家”的责任与担当

文/丁薇薇(上海)

  博士学位制引进于西方,博士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既为学术研究,治学精神必论事有据,有独立的思维和见解,具有批判精神和理论分析水平,在探索中发现和总结。然而,学术研究与绘画创作是有区别的。研究型学位培养的是学者,注重研究能力、理论分析和学术水平;画家注重的是绘画技能的表现和艺术创造力,这是两者的本质性区别。在时代风气影响下,一般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也纷纷读博士。由于绘画实践的心得,对研究艺术史论、进行艺术批评来说,更具真切的感受,这是优势。与此同时,画家取得博士学位,要沉静下来系统地读书,被训练从事人文科学、艺术理论研究,经历从诉诸视觉元素的艺术思维方式到科学思维为主的转变。因而,在两者间自如地平衡与转换又好比戴着镣铐跳舞,往往会造成尴尬的境地。

  除了学术研究型博士,以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并重的博士不断涌现,“博士画家”大批出现,代表了美术界发展的态势。所谓“博士画家”,其身份有最初从事绘画实践者不断求索精进,而从事博士研究工作,另外,获得艺术史、艺术理论博士学位后转移到绘画创作为重心者不乏其人。这些青年才俊,代表着学院力量,也是画坛上涌现的新生力量。这个知识群体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素养、学术研究的热忱,将理论与实践合于一身,具有宽阔而创新的视野。“博士画家”既能画,又能做研究,要突破学力和学识的局限,潜下心来充实自我,或根植于传统,或能够在中西艺术之间进行借鉴与融合,通过学问的涵养,绘画技艺的精研,提高作品境界。应以无可挑剔的实力,在学养与艺术作品本身上吸引世人,受到青睐。

  “博士画家”作为一种文化身份,在自我发展上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在名利沉浮的艺术界,“博士画家”不应是社会地位的标签,要具有独立人格和价值判断,砥砺与坚守,并非以这个学术“头衔”而贪求功名。尽管对于艺术人生而言,“博士画家”还是一个偏年轻的群体,在实践上尚有不完善之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必将成为画坛的中坚力量。我认为,“博士画家”群体在审美趣味的引领上,应具有高格调、思想高度和文化责任与担当,经受得起学术水准和艺术水准的综合考量,以无愧于这个称誉。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1 2 3
  】【关闭
 


  • 相关画家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