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实验水墨”运动始末https://www.huajia.cc 2016.06.07 17:06 来源:中国艺术批评家 发表评论(0)
三
黄专在其主编的1993年第二期的《广东美术家》中安排了一个“实验水墨画”专辑,集中介绍九十年代在水墨画领域里一批具有独立实验方式的画家。陈孝信在文章《探索中的九十年代水墨画》中说:“九十年代以来,在水墨画实验领域中出现了许多值得引起批评界重视的实验方式和趋向”,而刘子建、王川自述的题目分别是《我的实验取向》和《关于我的水墨画实验》,印象中这或许是公开出版物上最早出现的“实验水墨”字样,2(见《广东美术家》2003年第二期)广州,2003年)实际上这里的“实验”主要是针对水墨画中的实验方式和趋向而言,与后来约定俗成的“实验水墨”概念并非一回事。这也和张羽在1993年、1994年策划出版的两辑《二十世未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一1》的情况类似,所谓“实验”定位在现代水墨画,作品多是具象表现的,刘骁纯的文章明确道出了选择画家的标准:笔墨新规范与包括抽象水墨、逼近综合材料的边缘绘画在内的种种水墨绘画没有关系,“对参加本书(指《走势》,作者注)的九位艺术家来说,应该提出笔墨的深度要求。”3(刘骁纯《扬长避短》载《二十世未中国现代水墨艺术走势一1》天津扬柳青画社,2003年。) 这和殷双喜在1998年看到的“实验水墨”完全不同:“这些实验性水墨画家的作品,可以简略地概括为以平面性和抽象性为标准,作品中偶尔也有些形象碎片,但基本上是抽象的,不是具象的,这些作品使用表现性用笔或材料的拼贴,与我们所说的传统性水墨的区别,既不在局部的用线,也不在形象性或叙事性意义的表达。4(批评家言论,均见《'98上海美术双年展学术研讨会文集》,上海美术馆,1998年。) 四
1996年,“走向21世纪的中国现代水墨艺术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前面说过,促使这次会议召开的契机是之前出过两辑的《走势》要出第三辑,按石果的说法,“这件事(指《走势》)自发性太强,意欲形成更有艺术水准和理论准备的局面,尚需许多条件的配合。”石果出差专程到天津与张羽会晤,回珠海后写信给刘子建详谈了他们这次会面的情况:“杨柳青画社的条件并不太好,张羽实际上是在比较艰难地张罗这件事。也许我们需要一位更有实力的艺术主持人,但我不知道此人在何处。”5(《石果1994年1月26日给刘子建的信》,见刘子建《不是一个人的墨之战-一个实验水墨艺术家的个人史沦》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张羽的意见是在南方找,问刘子建谁最合适?并说:“你和他们比较接近容易说话,你觉得谁更容易展开工作,更容易协调就定谁为好”。6《张羽1994年10月3日给刘子建的信》,见刘子建《不是一个人的墨之战-一个实验水墨艺术家的个人史沦》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 于是刘子建就来找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