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画家“被晋京” 水土不服常发生?https://www.huajia.cc 2015.01.18 10:07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0)
著名艺术评论家 梁江—— 把人才调到北京,表面上增强了某些艺术机构的创作实力,实际上营造的是一种“假象”。这不是“出人才”,而是“拉人才”,利用的是单位的、体制的优势。表面上真的“做大”了,但只是一个“大摊子”,而不是一种有气度、有品质的真实的“大”。 调进京的艺术家,发展反而不如在地方时好,也是某种程度上存在的事实。虽然从地方到北京,级别上去了,但在人才济济的京城,艺术家实际发挥的余地反而变小了,而且还隔断了和生活、和自己生长的地域的联系,水土不服时有发生。 北京的艺术圈体量大,各种展览、学术研讨的机会非常多,汇聚于此的艺术家、文化人的学术涵养、创作水平也比地方更高一筹,所以北京对于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具有吸引力是很正常的。我也不反对艺术家进京,但我反对采用这种行政调动,然后放在某个机构“豢养”起来的方式。我认为更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在公开的平台上,考试、竞争、选拔。这才能最大程度激发人的潜能,发现真正的人才并使其得到真正的成长。我们应该提供一个正常的人才流动空间,既不是用行政的手段把人永久地拴在一个地方,也不能用体制的力量把地方的人才“一网打尽”。 而对于想要进京的艺术家,我能给出的建议是:北京确实有更大的空间,但离开故土来到这里也意味着你要放弃不少原有的东西,每个人都要权衡得失,考虑清楚。如果符合自己艺术追求的方向和理想,那么去北京应该是一件好事;如果以舍弃原有的资源优势、割裂艺术血脉为代价进京,则有可能是南橘北枳。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 方向—— 我是2010年调到北京的,当时大部分人都很支持我,少部分人劝我不要走,主要是从功名上权衡吧,觉得我在广东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去了北京不一定有那么好的待遇和发展机会。我是抱着最坏的打算去北京的,因为我觉得作为艺术家还是应该多游历,否则视野会过于狭窄。我是汕头人,长大之后到广州求学,毕业后工作、生活也在这座城市。广州是一片比汕头更大的天地,这里丰富的信息、更多的良师益友让我进步很快。但在这座城市待了二十多年之后,我觉得还是应该让自己的视野更开阔一些,所以我去了北京。 我调进的单位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这个机构应该算中国顶级的文科研究机构。在这里,我可以和来自全国最优秀的画家以及其他科目的优秀人才切磋,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红学专家周汝昌等。这个环境能让我的绘画视角接触到更广阔的天地。不仅为我画风的“南北交融”提供了可能,也更利于我吸收传统文化。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全国各地优秀的人才在这里汇聚。它能够提供更多的资源,以及和优秀人才思想碰撞的机会,这都是地方无法企及的。北京现在画画的圈子里,五湖四海的人都有,北京本地的其实很少;历史上很多北京的大画家其实都是南方人,比如徐悲鸿、齐白石、蒋兆和、李可染、黄宾虹……他们如果不来北京,或许就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 但北京也有它的问题。比如,北京的各种机会特别多,可能是地方的几十倍,这是一件好事,但也有可能是件坏事: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很难静下心来画画,没法安静做学问,所以一些优秀艺术家来到北京反而创作水准下降了。十几年前也有一些艺术机构想调我来北京,我当时拒绝了,主要也是怕这个。但当我真的来到北京,反而觉得这不是个无法克服的问题,主要还是看个人。对我而言,就是在北京慢慢学会拒绝,北京虽然很喧嚣,但我可以拒绝这种喧嚣。北京其实很兼容,你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同样受到尊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稳的心态,这就得看个人的修为。 五湖四海的画家都调到北京来,画风会不会渐渐趋同?这也是我曾经考虑的一个问题。北京的自然环境和广东很不一样,天空是灰灰的,太阳一旦出来光照很强烈,不像南方的日光,柔柔的,似乎有水分一样,我的画慢慢就会反映出这种变化。墨会浓一点,该留白就留白,不像在南方的时候渲染会多一点,比较温润。我的画风融合了北方的一些地域特质,但总体上和北方的风格拉得比较开。如果未来真的太接近,我也会有意保持距离。 北京到广东,空间距离其实不算远,这种改变可能会使艺术家的风格有所改变,但我觉得改变不了太多。我觉得人的“第一口奶”、在哪里成长特别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广东是我的根系所在,这个不会变,就像我的潮汕口音不会改变一样。 来北京四年,除了吃饭的口味上有些不习惯之外,总体而言我还是很喜欢这座城市,没有觉得“水土不服”。在老家,种菜、种瓜,都得在长出苗来之后移到另外一个地方继续培育。我从潮汕到了广州,又来到北京,其实都是同样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