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画家“被晋京” 水土不服常发生?https://www.huajia.cc 2015.01.18 10:07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0)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地域划分各种画派的传统,而在当今,地方最优秀的画家可能都会因“一纸调令”而统统变成北京画家。日前,著名艺术评论家陈传席“炮轰”国家画院用行政手段将地方优秀画家“一网打尽”的做法,认为这严重破坏了艺术生态的健康发展,更是美术教育的灭顶之灾。优秀的画家究竟应该扎根基层还是被调进京?本期品味,且听相关人士分析其中利弊。 著名艺术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陈传席—— “一网打尽”各地优秀画家 美术教育面临“灭顶之灾” 我听最大的画院院长夸下海口,要把画院“做大做强”——但他又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大做强”,只能从地方调人才,号称要把全国最优秀的画家“一网打尽”。这几年,各地优秀的画家几乎全被调到北京,一流的调光,二流也已经调得差不多了。这么做唯一的“好处”是某些人有了“政绩”,但贻害无穷,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对地方艺术教育系统的破坏。 以前的大画家,徐悲鸿、林风眠、蒋兆和、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寿等都在大学里任教。新中国成立之前,我们是把社会上的优秀画家吸收到教育系统里。但现在,地方的美术院校,除去年龄太大已经退休的以外,一流、二流画家都调到画院来了。教育的墙角被挖空了,美术教育面临灭顶之灾。 各地自然形成的领袖级画家全被调到了北京,美术家协会、地方画院换届后,没有一流画家做领袖,但又必须选出一个头领,所以谁也不服气谁。在新中国成立后、“文革”前的一段时间里,潘天寿任浙江美协主席,傅抱石任江苏美协主席,石鲁任陕西美协主席,赖少其任安徽美协主席……有谁不服气的?哪像现在地方的美术领袖,没有分量压不住场,风一吹就乱。而被调到北京来的画家,绝大部分水平都在退步,因为一个优秀画家的成长,和他的地域文化背景有密切联系。 这次全国美展水平明显下降,也是把优秀画家都调到北京来的恶果之一。在地方的时候,他们的生活、创作都是安逸、舒适的。想在全国打响,他们就要持续不断地努力。而现在调到北京的“最高艺术机构”,他们就麻木了。北京的房子那么贵,那就多画点商品画努力赚钱吧,哪还有动力在创作上更进一步? 如果当年王洛宾没有去西北,这个世界上不会有那些传唱千古的西北民歌;刘文西二十多岁到了黄土高原,才有了他笔下那些大气、浑朴、忠厚的老农形象。我问过很多成功的画家早年是怎么学画的,回答是当年有很多优秀的画家下放,所以有机会向他们学习。可见,走向基层的画家,不仅成就了自己,也影响、带动了更多的人。 在我看来,发展中国美术,理应把上层的艺术家下放到基层去,而不是把优秀的艺术家都调到北京来,养在高级画院里。这样做,有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美协副主席、广东省文联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许钦松—— 两年前我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曾经提交过一个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提案,其中提到一个问题:一些大城市为了绿化景观,从乡下挖大量的古树到城市里栽。我不知道存活率有多少,其中有不少很可惜地死掉了。而且从农村把古树弄到城市非常劳民伤财,有时候甚至要专门开一条路。一棵大树被挖走了,不仅会破坏农村区域的小生态,同时也“挖”走了几代人共同的温暖记忆,造成了很多乡亲、游子的情感失落。所以我认为应该尊重自然生态,尊重民心所向,挖古树的事情还是少做为妙。 艺术生态很大程度上和自然生态有相似之处。艺术其实有自己的“根系”,而艺术家就像一棵棵树,在哪里生长,就带着哪个地方的文化特质和基因。红线女可以进京演出,但把她调到北京去合适吗?这样的人才引进有多少意义?我有些怀疑。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地方的艺术家就得老老实实地在老地方待着。齐白石57岁才跑到北京去,如果那时有人强迫他留下,就没有日后的齐白石了。可见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确实具有某种强大的塑造人才的能力。就是说,人才的自然流动是必要的,但如果某种人为的操作过于强化了某种倾向,那一种正常的流动可能就变成了过于激烈的河流,造成了水土流失,恐怕承载不了任何东西了。 相关人士在制定政策的时候,我认为不要过于强化中央和地方的区别。全国应该是一盘棋。北京是首都,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它终究不能概括所有。我们不要过于强化行政命令对文化艺术生长的指引。什么地方长什么树、开什么花,自然的生态和艺术的生态都需要得到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