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家评论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美术评论家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https://www.huajia.cc  2010.01.09 10:27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1 2 3

  中国画创作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的问题

  王源(浙江现代画院总经理):“历史画、重大题材、创新”,这次会议三个关键词可以引导我们思考这个展览。不过对曹工化讲到中国画不适合表现重大历史题材这个问题,我有些不同的观点。首先,重大历史题材是围绕人物来展开的。从唐朝开始,包括到敦煌壁画都有重大题材。两宋的画院也养了一批人来画,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都是。我觉得中国古代的历史题材,相对来说有几个重点:一个是为帝王歌功颂德的,比如说汉朝和唐朝的功臣系列像,都要用图像来进行一个解读;二是到了敦煌壁画更偏向于宗教。因为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演变与西方走了相对的两条道路,我们一直主张以教化来治国,而西方逐步形成一种通过对法律和人文的尊重来支撑国家的政治延续。另外,西方的历史形态跟中国不一样,中国历史上,每一次战争往往意味着一个王朝的终结,所以在战争这方面的表现确实少一些。但不意味着中国那种丰富的人文底蕴,包括中国画所能承载的美学理想无法去驾驭当代的社会环境。我觉得巡回展是在当代主旋律历史观指导下的一次图像文本的集中展示。在这里面,从历史画的语词来拆分的话,一件历史画作品既要承载历史,又要表现技巧,可能作为作者,更多的是思考技巧的问题。新中国建国60周年以来,作为美术创作者的身份经过了两次改变,比如说描绘开国大典的中国画作品《新中国诞生》,因为同样的立场,董希文原先就有一件非常杰出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可以说董希文他是当时这一事件的亲历者,而现在的《开国大典》这幅作品的作者唐勇力老师,他只能通过史料的研究,从一些健在的历史学家包括当时在场人员的回忆来重构这个场景的。这两件作品可以比较一下。我觉得董希文作品突出表现在人物情绪的处理上,一个新政权的诞生,那是在人们非常向上、亢奋的一种状态下所带来作品的张力。而我们现在看待历史可能更冷静一些,但是能不能达到当时的那种感染力,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时代越进步作品也越进步来加以评价。

  在重大的历史题材创作上,对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画家在截取历史空间的时候,空间的描绘是非常重要的,在真实的基础上有适当的取舍是可以的。有些作品局部描绘得过于精细、强化,超级写实以后,无助于整个画面情绪的表达,反而容易分散注意力。  

  希望有更透明、参与性更广泛的操作模式

  潘嘉来(人民美术出版社特约丛书主编):人类或者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成果,总体上来看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历史上,也存在国家意志参与艺术品创作,或者成规模地收购艺术作品,从而形成艺术创作的高潮和重要历史时期的例子。这次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有一个报选题的流程,统计显示,参与报选题的画家有一千多人,说明美术界有很高的参与热情,而后来真正能够参与到这个工程中来的画家却并不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这样一个大的文化工程是否应该采用更加透明、公开的操作方式。国家工程是有招标的强制性规定的,所以是可以参照招标的方法的。全国美展是一个较好的模式,上到美术学院教授,下到县、市级文化馆馆员,人人可以参与竞争,而历届美展基层画家获奖的也不在少数。如果这个文化工程能够采用更为透明、参与性更为广泛的模式来操作,那么相信会真正成为美术界全体的一件盛事,同时也更符合公平、公开、公正的社会诉求。另外,在许多工程的操作系统中一般都会设立一个干预的机构或者机制,这次也成立有一个艺术指导委员会。还是以建筑工程做例子,这个领域曾经是受干预比较多的。现在倒是有了一些改进,至少是在面对古建筑修复工程时,大家都知道国际上有一个最小干预的原则,目的是要保护古建筑的真实信息。总之,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当下,国家的文化艺术项目,也要探索一套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操作模式出来。对于艺术家则要提供更为宽松的创作空间,要以最小干预为原则,把艺术创作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交还给艺术家。

  在题材限制与表现自由的矛盾中发挥创作激情

  宋永进(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该展览我有一个预期,想象当中应该更好,看了之后觉得留下良好印象的作品虽然不少,但引起我真正很震撼的作品还是不太多。为什么?我想从艺术家的角度来讲可能存在一个矛盾吧。一个是限制,一个是艺术家表现的自由,它是一种矛盾,艺术家自始至终都是在这种矛盾状态中作画的。其实这种情况不管是西方还是中方,历史上还是很多的,有一些经典名作在起初仅仅就是画家所接的一份客户“订单”,也是在限制中创作的。当然要在各种限制中画出非常优秀的作品是不易的。比如说我们在画中国历史题材。一个制约或局限是,我们是当代人,而历史都已经过去了,比如《开国大典》跟后来画的同一题材作品,那个时期人的那种气度、思考、感情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再去画这个东西还有没有这样的感情,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还有题材本身,可能在选择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同一个题材,尽管都对这个东西有感受,但是这个题材只能由一个人去画,自己可选择的余地也很小,所以题材也是一个局限。还有绘画语言的局限,画这样一种形式、接受这样的大主题有时候容易与自己习惯画法不对路。还有一个评审组解题的干预,评审组基本上是一种声音,可以想象到最后出来是什么面目,这些都是限制。在这种限制之下,作为艺术家确实是很难做的。比如谈语言的局限,从油画角度来讲,我们最早的时候接受古典绘画的方式和理念,还有前苏联的一些东西,再后来我们又对

  西方现代艺术进行一些吸取,但很多时候我们在语言上切入得更多。作为一个艺术家,语言很重要,但它只是一个表现手段。这些手段在一个艺术家创作的时候可能还不是最重要的,当他面临这样的重大历史题材的时候,首先自己得被感动,在这个基础上,然后你再去做那个东西,这时候人的心态就不一样。有人说国画语言比不上油画语言那种厚重感或者冲击力。但我觉得还不是这样。国画很淡雅,也是可以有冲击力的,甚至画小场景、小的人物也可以有冲击力。这个冲击的是什么东西?是眼球还是心灵?假如画家真的被那个历史场面感动了,去真挚地表达它,这个时候其实语言问题相对就潜在了,观众感受到的是那个感人的场面,而不是语言本身。一个艺术家在创作中如果缺少那样一种状态,要创作出感动人的作品是比较困难的。

  工程与丰碑

  卢炘(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工程”一词,本是将自然科学的原理应用到生产部门中去而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或指具体的基本建设项目。现在将文化建设视为重大工程建设,无疑重视程度提高了,因为工程建设是需要投资的,是硬指标,文化建设向来是软指标。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被列入“八五计划”的“211工程”,重点建设100所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以提高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在教育改革方面成效显著的话,那么,“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可以说为本世纪树起了一座美术发展的丰碑,起了一个好头。我的感想主要有五点:第一,此次展览标志了本世纪反映历史和现实之美术作品依然具有很高的水平,向世人证明现实主义永远不会过时,它引导美术事业应该朝着民族精神和人类理想去追求。这种以作品说话的方式比较有说服力。第二,此次展览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不同样式和风格的作品都有,创作很自由,思想很开放,出现了一个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是一大进步。第三,此次创作人员都非常投入,付出了很大的精力,成绩之大是前所未有的,验证了我国老中青美术家的主流是强有力的优秀集群。第四,此次作品通过申报、评审等一系列严格规章制度。不过,确实有许多很有成就的老艺术家榜上无名,是不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报选题?至少缺了他们影响了整体水平的提高,十分可惜。但此次鼓励年轻艺术家上第一线,或以老带新,这个头起得好。


1 2 3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