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家评论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美术评论家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https://www.huajia.cc  2010.01.09 10:27  来源:美术报 发表评论(0)
 
1 2 3

  2009年12月14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巡回展”杭州巡展结束前一天,由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美术报社组织,浙江一批美术评论家就这一重要的展事活动,举行了座谈会。与会专家从主题性创作、艺术作品的风格等不同层面,就这一持续数年的重大美术活动进行了积极探讨。座谈会由《美术报》副社长蒋跃,美评会秘书长范达明共同作学术主持。以下为座谈会纪要摘编,以发言顺序为序,未经本人审阅。  

  国家强盛才有能力来做这项创作工程

  骆献跃(浙江省美协秘书长):这个展览是接上了刚结束的“浙江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展览”。因为多次地参与其中的一些工作,对作品熟悉,体会也很深。这些作品确实很震撼,每一次接触都有不同的更深刻的感受。那么庞大的展览规模,那么多数量,尺寸那么大,作品那么精,汇集了那么多美术家来做这个事情,可能以后也不一定会有。这次巡回展在杭州展出,在美术界和社会上影响也非常大。我认为,我们美术家在参与过程中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花了大量的时间、大量的心血,投入非常多的精力来做这个工作。这说明,是这个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国家强盛了才有能力来做这个创作工程,艺术家也才有这个机遇来做这个事情。所以要感谢这个时代,也感谢艺术家能为国家创造那么大的艺术财富。  

  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

  王平(美术报副总编):针对这个展览,前不久文化部组织了这个展览的全国理论研讨会,是在浙江巡展开幕的时候召开的。我在那个会议上有个发言。我们不仅是通过这些画来回顾历史,更多的还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诠释历史,艺术地描绘这个历史。合理的想象跟艺术的发挥要结合历史的真实,对历史有几种态度:“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强调我们当代人的理解;还有一种,就是你要还原到历史的真实环境来认识历史。作为一个以历史为题材来创作的作品,它与美术图史还不是一样的。通过文献展示厅的草图,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还是有充分的艺术再创造来创作的。所以我觉得,这些作品给大家思考性的东西很多,面对一个具体的历史情况,我们今天的作品怎么去表现?这还涉及创作的手法问题。极少数也采用了变形、夸张的手法,但整体的绘画语言还是现实主义的。近些年,艺术家不太爱画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也难得机会这么去画,这次集中了全国一些优秀的画家,推出一批作品,工程本身是值得肯定的。

  体现了国家形象与历史真实感

  周绍斌(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第一,展览非常好地体现了国家形象。它通过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这样的政府部门出面来组织,代表国家的一个形象,意义非同寻常。比如说《新中国诞生》、《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历史的审判》,还有《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甚至也包括前面的《开创共和》、《黄埔军校》等,都是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一个国家形象,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尊严,也可以说是一个大国气象的展览。这样的展览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工程。第二,这是一个主流的历史题材展览。作品都是通过重大历史事件来呈现,艺术家们尊重了真实性,有的甚至是一种纪实性,站在作品面前就仿佛置身于已经过去的历史,给人历史的真实感是前所未有的。第三,艺术对话的方式是写实的、具象的。普通观众能读懂的艺术语言,使历史的真实性得到有效展示。有的作品对话的方式也是和以前有雷同的,而这种雷同不能说是一种贬义,应该说也是继承的。第四,展览也有个性表现。有的艺术家也非常主动地试图用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来探索如何表现真实的历史。大部分属上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些表现的语言,是艺术家们对历史题材、历史事件的一种独特理解,这也是取得的一个成就。另外,文献展比较有意义,它帮助观众从背后的故事来丰富理解已经成型的作品,知道在创作后面有艺术家的一种思考过程,有对艺术语言追求的一种程序,或者说是一种方法,一种探索。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特别适合美术学院教导学生、创作者来学习和观摩。

  让近现代史进入美术史 让美术史进入近现代史

  曹工化(职业艺评家):国家花这么多钱,集中了可以说在我们中国最好的美术家,用这么多年,搞这么一批作品,是有史以来古今中外都没有的,它的投入、它产出的作品,这个工程本身就应该留在美术史上。它证明了一个国家是这样重视美术的,它表明在整个国家的结构里面,已经把美术放到这么重要的位置了。所表现的这段历史,早已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进入了我们所有的教材。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把它当做一种历史题材的宣传,如果是普及近现代史教育的宣传,那么电影、电视与历史教科书,就比美术的力量大得多。这个工程可能有两个方面原因:一个看艺术家如何理解历史;二是在今天看,艺术的武器还能对近现代史“说”什么话,这才是目的。这是一个双向关系:让近现代史进入美术史,也让美术史进入近现代史。只有一个国家这样来理解美术史和大的历史关系的时候,才会出现这样的工程。所以它的启动方向就是成功的。但是,为什么只有油画、国画,雕塑这三种画种?我想,表现重大历史题材,版画应该最擅长。版画曾经是最具战斗力的艺术形式,但是现在看不到了。另外,连环画也是。如果说宣传爱国主义的话,连环画是能起到最大作用的。我觉得这次在美术品种结构上有一个缺陷,是不是这三个画种在我们当代有话语权,其他的小画种话语权不够,在利益博弈、在话语权博弈的时候它被淘汰了?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技术要跟上题材时还是有差距的。没有看展览时我在想,现在画家的技术肯定比历史上所有画家的技术都好。但结果发现两个问题:第一,我们过高估计了现代画家的技术;第二,技术是有指向的,当面对重大题材的时候,发现我们的技术不够用,平时的储备不足。为什么呢?第一,平时是不画重大题材的,这个题材你以前也是没有面对过的;第二,你对它的理解不是短时间就可以理解的,是要你一生去理解的。由此反观我们的教育体制,发现我们的美术教育并没有针对重大题材,这个也给了我们一个思考。

  当我们进入这个重大题材的时候,我们要和历史学家“历史”笼罩在一起,这是一种方向。它是一个宏

  大的方向。此外还有另一种方式,它是我个人的:我自己怎么样来看这个历史。我觉得这个更精彩。因为主流的历史方向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你个人如果对这段历史是刻骨铭心的,对这个题材他是有感动的,有个人的感动在里面,这样去画历史才会留下美术家个人的印记。

  如果从技术方面看,在油画、国画、雕塑三个画种上,我觉得国画在表现重大题材的时候是相对弱势的,它和油画、雕塑不能比,为什么?是不是国画没有办法表现重大题材?我觉得国画是最累的,它拼命想画得重大,但是它再重大还是没有旁边油画重大。因为国画在整个传统的技术库里面,它表现重大题材的技术是不多的。于是我们在思考国画表现的时候,是不是要引进或者创造一些新的技术手段来面对重大题材?  


 
1 2 3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