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家评论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杨之光六十年艺术生涯 我的信念是超越古人(图)

https://www.huajia.cc  2009.12.17 15:52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表评论(0)
1 2 3

    在当代中国画坛,杨之光是公认的水墨人物画代表画家之一,与方增先、刘文西和黄胄并称为当代人物画四大家。但与油画相比,中国画在人物的表现上一直被认为比较薄弱。

    1990年,从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的职位上退下来后,杨之光办理了赴美手续,探望定居那里的大女儿和朋友。恰巧美国康州学院新成立了格里菲斯艺术中心,计划每年邀请三位国际艺术家来中心进行绘画创作及艺术交流,康州学院教授、美籍华人朱继荣负责邀请一位中国画家。朱继荣对杨之光早有耳闻,听说他人在美国就通过朋友发出邀请,杨之光欣然应聘,随即进入格里菲斯艺术中心开始为期一年的艺术研究工作。

    “跟我一起的还有两位画家,一个美国的一个德国的,我们整天一起研究。他们吸收中国画的营养,忽然画起白背景来了,而且还学中国画的题字在画上写好多字。我也尝试用重背景来压人体,技法更丰富了,我们互相影响。”

    当年冬天,康州学院为艺术中心的三位画家举办了研究成果联展。展出那天,杨之光的新作《石鲁像》引起了一段出人意料的争执。

    “纽约国际艺术中心的一位华人希望这幅画能在他们那里展出,但《石鲁像》已经被康州学院收藏。当时正好爆发了中东战争,康州学院的朱继荣教授担心画在纽约会遭到极端分子破坏,一个要,一个不肯借,两人就争起来,最后抱在一起痛哭。外国观众不理解怎么回事,朱教授就对他们说你们知道石鲁是什么人吗?他是在‘四人帮’时期遭摧残被逼疯的一个画家,他是中国的毕加索。”

    第二年年初,由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主办的“杨之光画展”在纽约华埠孔子大厦隆重开幕,此次展览一共展出了杨之光赴美后创作的六十多幅国画新作,《石鲁像》最终也得以名列其中。但康州学院方面终究放心不下,在画展开幕第二天就驱车赶到纽约,坚决收回了《石鲁像》。当时中国新闻通讯社还为此发表了一篇名为《石鲁的风波》的新闻短讯。

    《石鲁的风波》无疑是对杨之光肖像画的最大肯定,简练传神的笔墨让杨之光充满自信:中国画可以再上一层楼。以往赴美展出的中国画以山水、花鸟内容居多,像杨之光这样大规模展出人物画的还比较少见。“其实中国人物画有油画不具备的传神、有韵味、有意境。”但杨之光觉得中国画的价值还没有得到它应有的评价。

    “西画好的地方我们并不否认,国画好的东西人家还没有认识到。我到美国去,他们看得懂我的画,不觉得陌生,我比较接近新时代,题材和技法容易让他们接受,这是双方互动的问题。要让他们理解中国画就要对他们的审美有所了解,对他们的技法有所吸收,才会让他们感到亲切。不能老给外国人看明清的老古董,让人家服气也不能有阿Q精神,还是要画出有说服力的作品来。”

    ■古人没有的我来

    结束了格里菲斯艺术中心的工作不久,杨之光就通过美国杰出人士优先移民计划取得了绿卡,定居洛杉矶。旅美十年间,杨之光在人物绘画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寻求突破和创新。

    “我一直有这个野心,古人没有的我来,老师没做到的我要做到。这个话以前不大敢讲,太狂,现在看来只有超越才能前进。”

    传统中国画中最薄弱的就是人物画,伦勃朗解剖尸体的时候正是中国的明代,鲜有人物画家。“中国人对人体没有研究,对人不了解怎么画?先决条件就吃亏。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研究人。”

    杨之光说徐悲鸿先生在这方面的功劳很大,他倡导人物画改革,引进西画的科学方法,指导学生画素描、加强造型能力。“有了造型能力再加上笔墨,这两点就超越了古人。我的信念就是超越古人。”

    为了试探笔墨表达人物群像的力度,20多岁时的杨之光曾经临摹了列宾的油画《萨布罗什人给苏丹王写信》,当时就有人评价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如今再看这幅含有探索意味的作品,杨之光依然感到激动。

    “笔墨擅长什么?一波三折、小桥流水。我闭着眼睛不到生活里去也能画几张像样的山水,这不奇怪,但我要把古人不擅长的变为擅长。”

    出现在杨之光笔下的常常是别的画家不去关注的对象。“我画空军、海军,都是人家不去的地方,因为不好画。甲板光溜溜的铁板一块怎么画?连灰尘都没有哪里来的一波三折?很多画家到那里没法下笔,束手无策。”

    杨之光还着迷于对各种光的表现,这也是当代国画家很少尝试的。“油画擅长光,中国画怎么画?我画放映机从人后面打过来的灯光;画空军机场里的探照灯;还有拖拉机的灯光、日光灯,这些技巧前人都没有,又不破坏笔墨。这就是大革命,推进了中国画的进展。”

    在求新的路上跋涉了一辈子,赴美之后,杨之光又啃起硬骨头——运用没骨技法画女人体。没骨人体是中国水墨画中难度最大的一项,画家要熟悉解剖学,色彩功底要过硬,书法功底也要坚实,一笔下去就是一只手、一张脸,再加之驾驭生宣纸的能力,才能画好没骨人体。上个世纪60年代,杨之光开始尝试用没骨法画人像,定居美国后,他进行了大量的人体写生,没骨人体日臻成熟。有评论家认为杨之光的女人体从难度到效果都超越了油画,没骨法也从他开始走上了一条新路。

    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杨之光不无欣慰:“我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10年一个脚印清清楚楚,60年就这样走过来了。”


1 2 3
  】【关闭
 


  • 相关画家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